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康拉德是爱德华时代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成是对人与环境复杂关系所作的一种道德考察。《间谍》是康拉德唯一一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这部作品不仅折射出英国社会当时历史语境的变迁,同时也显见康拉德对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等诸多敏感问题的深切关注。它所展现的积极道德意义不仅表现在对政治无政府主义和道德无政府主义进行的深刻思索,更在于揭示了政治暴力和道德规范对于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诺斯托罗莫》历来被评论家认为是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寄寓着丰富的道德内涵。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康拉德的道德观入手,回到小说创作的历史语境,结合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小说主人公诺斯特罗莫和高尔德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不断堕落的伦理学意义,揭示人类道德堕落的严重后果,表现出康拉德深切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康拉德本人晚年关于他的海洋系列小说的“艺术统一性”和“人生三阶段”之说提出质疑,指出《阴影线》应该是康拉德海洋小说中最具自我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小说,故应纳入其有关年龄、性格和道德责任的海洋系列小说范畴。《阴影线》的年轻叙述者在镜像和日记中反思自我,在与海上死神的较量中肩负起道德责任。大海成为叙述者一面观照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4.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吉姆爷》与康拉德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瑟夫·康拉德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研究他的作品时,评论家们经常谈及他的“艺术宣言”:“艺术家应该象思想家和科学家一样,探求真理并发出呼吁……我所努力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文字的力量使你听到,使你感觉到,更重要的是使你看到.”康拉德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尽力去追求雕塑艺术的造型、绘画的色彩和音乐的启谛力.他还宣称道德上的探索应该是每一个故事的目标.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吉姆爷》(1900)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因此有人把它誉为“本世纪第一部伟大的印象主义小说”,还有人把它称为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出现之前的心理道德小说”.实际上,康拉德在《吉姆爷》中的印象主义  相似文献   

6.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与康拉德创作的其他海洋小说一样,这部作品也深受英国商船队传统的影响.通过分析英国商船队传统在<"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中的具体体现,来深化对小说中"船"这一核心隐喻的解读,力图揭示出这部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社会的强烈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间谍》是康拉德重要的关于无政府主题的小说。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康拉德在书中深刻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异化现象。《间谍》中异化的具体表现为人的情感、道德的缺失,世界的荒诞和人的生物化。异化无孔不入,康拉德对人类是否能扭转这种局面持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主要创作时间自1897年至1918年持续大约22年。一般认为,康拉德在观念上和技巧上都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横亘在维多利亚传统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对英国小说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创新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到康拉德所处的本世纪初,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狄更斯笔下那种济贫所的极端贫困和教育制度的腐败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是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相对应的精神贫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困惑,社会道德水准的  相似文献   

9.
维.苏.奈保尔,一位英籍印裔作家,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了潜意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外,也自觉地汲取西方文化和小说创造的养分。他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例证。文章通过对两位作家主要作品的分析,发现奈保尔在写作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对康拉德小说创作都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吉姆老爷》是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人公吉姆因一时胆怯,铸成大错,一直背负沉重的道德枷锁,几番退避却无法走出阴影,最终以慷慨赴死实现对道义的担当。吉姆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梦想,吉姆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和社会带给他的重重压力等三个方面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诺斯托罗莫》被西方评论家公认为康拉德的代表作。怀疑主义是这部作品贯穿首尾的主题。在对小说中怀疑主义以及康拉德创作心理的分析中,可以说明怀疑主义不仅标志着康拉德创作转型的开始,也使得这部作品同时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许多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被东方化了的东方男性人物形象。分析其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发现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复调结构,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形成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语境,两者的语言具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以描述航海经历和欧洲殖民扩张为主题的康拉德作品中,女性人物寥寥无几且相对单薄,但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中不仅出现了五位女性人物,更有着丰富的女性意象:从书名中的“黑暗”、“心脏”到贯穿全文的“河流”、“非洲”、“原始”、“陆地”、“阴影”等等。在这部充满了男性话语的小说中,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和意象是否与作者内心对“背叛”祖国波兰的“负罪感”以及对“失根”的“阴影投射”有关?这些女性意象与康拉德不幸的童年、对祖国的“背叛”、“失根”与“负疚”之间甚有关联,康拉德在其代表作中借助女性意象来重温童年,并对“失根”祖国的阴影进行投射,进而获得了“卡塔西斯”与“补偿”。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社会小说《诺斯托罗莫》以其史诗般恢弘的场面、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我国学者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远为不够。结合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从结构布局部、语言和人物刻画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阐释,指出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不仅有利于作者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再现历史,而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5.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认为康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最后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以其作品的深刻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借助于叙事学理论资源,探讨康拉德在叙事艺术方面的创新——主张小说的内部视点,引入叙述者马罗,提出并尝试时间变换的方法,期待能够对康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殖民主题上,《吉姆老爷》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重要作品。在《吉姆老爷》里,康拉德表面上把殖民地人民描写成符合“东方主义”的刻板形象,把主人翁吉姆描写成一位功成名就的欧洲贸易代表,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位坚定的殖民主义者。但是,通过反讽技巧的运用,通过安排生命、事业都处于颠峰的吉姆的突然死亡,康拉德巧妙地否定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他自己也因此成了后殖民文学的一个先声,一位具有前瞻性的反殖民主义者。康拉德在为帝国叙事、构建“白色神话”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从而解构了帝国神话。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小说史上,查尔斯.布罗可登.布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力图使美国小说摆脱简单说教的模式,给予小说更开阔的释义空间。他的小说深深地根植于美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主题思想含蓄、开放,较多地关照个体人物的命运与矛盾的内心世界,作品极富自由想象的张力。这一特征在《威兰》一书中得以充分展现。小说《威兰》中的人物都有难以确定的自我,充满矛盾,对峙的思想经常会同时左右他们的行为,指令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行进,使他们无休无止地处于一种犹疑不定的精神状态之中。威兰的个性冲突最具有戏剧性,也最能反映政治潜意识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