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凡 《社会科学论坛》2008,23(12):20-22
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人学内涵,在历史规律性语境中,财富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而在人的主体性语境中,创造财富是人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应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财富观.  相似文献   

2.
财富共享是指在财富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对财富的公平享用。财富共享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除贫困,二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三是人与财富的关系。财富共享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实践、制度、理论三个层面。财富共享的本质在于建立财富共同体、幸福共同体,使人人在共建共享中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财富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和分析财富共享,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阐发,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财富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发展战略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发展战略目标是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这些财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支配这些财富的前提条件是剥削与压迫,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一极是占有大量财富的少数剥削者,另一级是贫困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要在消灭剥削压迫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产…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斯密率先把社会正义问题的探讨置于经济学语境中,并以交换正义论作为规范社会的来源。李嘉图社会主义则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通过诉求劳动者应得"公平的份额",从而致力于分配正义论的建构。但由于李嘉图社会主义更多地聚焦于财富的分配领域,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结果使社会主义沦为乌托邦。马克思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据"生产正义"而想象的,它奠基于对生产关系合理性建构。社会主义作为劳动的共同体,代表了人类共同生活的新精神。在今天,重温正义观念的历史变迁,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正义论,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认识史的视角考察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历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迄今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主要是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认识中界定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不是的那个东西。在第二个阶段上,主要是在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中剔除许多长期被置于社会主义名下而实际上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这两个认识阶段目前大体已经完成。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则试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从社会主义的自我确证中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一探索目前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中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保护了国家与公民的财产权利,从而在近30年中激发了中国13亿人创造财富、爱护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热情,推动着经济发展。《物权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作为一部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市场化实践中 ,财富一直是一个让人向往又心存疑虑的话题。毫无疑问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是财富理念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要让财富源泉成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除了思想解放之外 ,更应注重于创业机制和让人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的培育 ,这必须以一定的体制基础为保证。体制基础的确立 ,必须对现行体制进行创新 ,使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21世纪资本论》的论述证明,人类在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美好设想进行客观的历史审视时,发现财富的增长并未带来平等与正义的自然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财富不平等困境。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本质在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财富上呈现为一种悖论,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其自身本质力量产生了背离。只有实现人类财富观念从物本财富论到人本财富论的彻底转变,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民财富论,才能实现主体性存在的财富本质的人的复归,超越财富悖论,克服财富不平等困境,在经济正义基础上破解各种不平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 ,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追求勇敢、能力或地位、权力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形态追求金钱 ,“自由个性”形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价值追求具有二重性 ,既追求金钱财富 ,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财富,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不仅在理论经济学中占居重要位置,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资本”,正是穿着资本主义盛装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以财富的社会主义形式为具体研究对象。本文拟对社会财富范畴作一考察,不妥之处,敬希指正。关于财富的定义经济学上的财富范畴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关于社会财富的争论长达两千多年,有人称之为物质财富,有人称之为自然财富,有人称之为人为财富,在明确意义上称为社会财富的是马克思。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色诺芬,他认为,对占有者有用的好东西,如马、羊、土地等等就是财富。显然,这是将财富仅仅归结为使用价值。之后,亚里士多德更为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他还说过:财富是“属  相似文献   

11.
财富生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第二类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第三类是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财富的生产过程是这三类过程的统一。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财富实践历程,其中具有的两大转变,及从“新民主主义财富模式”转向“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财富发展方式、从社会主义财富的“建设逻辑”转向“革命运动逻辑”是这一阶段财富发展的总体特征.而从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论角度来探析,该阶段执政党注重依赖马克思基于资本批判基础形成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规范、定义本国社会主义的财富发展要求,以及对阶级、阶级斗争的理解难以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阴影则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对其进行深入反思,无疑对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财富分布的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骏 《东岳论丛》2006,27(6):132-1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财富分布的均衡。这种均衡是动态的、发展的均衡。但现阶段社会财富表现出明显的分布不均衡特点,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分化分层加快,财富拥有主体日趋多元化;财富分布的差异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不同财富群体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全社会财富均衡分布,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挥人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制定政策的原则、出发点和归宿。从政治的本质而言,以人为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什么人为本,二是以人的什么为本。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政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以人民和人民的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15.
是否生产财富是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但财富在不同社会形式下有不同的内涵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对亚当·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讨论,旨在锁定此种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并对其进行揭秘,由此,那种试图从马克思的讨论中发掘出其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思想来关照当代中国现实的做法,注定是徒劳之举——因为社会形式之变,财富在当代中国必须重新定义。在考察资本主义财富运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马克思形成了其关于财富的新的社会形式的系列构想,这些构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实践土壤,在此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人民财富论,为重新定义这种财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以"货币—资本—财富"为内在逻辑的资本时代中,人们对财富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逐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嬗变,形成拜物意识的财富幻象。财富幻象脱离了财富的属人性,把作为工具的财富理解为作为目的的财富,把对财富的占有意念化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以及对人性的复归。财富幻象主要表现为商品幻象、货币幻象、资本幻象、符号幻象等。"物化—异化—幻化"则是财富幻象生成的内在机制。财富幻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炼狱,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创立地产业有无必要?有的人会说地产业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了,就不应该有地产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公有制的资源和财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传统文化中"和谐"理想的现代翻版,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无论从理论内涵、生成语境还是从时代条件、社会形态特质来看,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和谐"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都具有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这两种基本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建构和谐社会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本尺度。由此观之,前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真实的社会和谐状态,开启并推进现代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亦复如是。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共产主义实践,就是要解决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而其自身不根除的社会冲突的历史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其本质规定内在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要求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且变得越来越尖锐。但是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①,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中 ,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我们应当重温马克思的有关思想 ,并联系以往历史经验和教训 ,反省现代性及其塑造的人的生存方式 ,进而作出自己的回答。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我们仍然需要“回到马克思”。尽管从思想史上看 ,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无论西方抑或东方 ,甚至在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民社会话语在当代中国语境的逐渐兴起,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日益成理论界的一大景观。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公民社会是透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视域,人的全面发展是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要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