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2.
同中国现代,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们一样,茅盾也有一个忧患的灵魂。面对着茅盾的精神世界,我们虽不能一下子看得出,是由于他忧患于历史和现实而寻找并找到了某种社会理想,还是因为他的意识中一直有一个或朦胧或清晰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而使他为此而忧患一生,但...  相似文献   

3.
王晖 《社科纵横》2010,25(3):74-76
素有文坛鬼才、全才之称徐訏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着浓厚的距离意识,这是一种专注审美的心理距离,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重心有所不同。早期的创作倾向于营造美的距离,以停顿在美感距离上的情感尤其是独身主义爱情为人侧目,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向往;后期则偏重于探讨审美主客体间距的"失距"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在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现理想的失落,这种距离意识的营构与徐訏的自由主义者立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观念之上的本体论哲学,古代美学则认为美是实体——本体的某种属性。近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哲学,近代美学则视美为感性认识的对象。现代哲学是抛弃了实体观念的意义论哲学,它认为世界是作为意义对象而存在的。现代美学认为美不是实体的属性,也不是感性认识的对象,而是理性面对着的意义世界。审美消除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而美在主客观范畴之外),超越现实世界,领悟存在的意义,使人真正进入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在发表于《文艺研究》今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看法:“当代审美文化问题与我们现实生存活动相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超出单纯审美经验范围而直接关涉当代文化的全部现实。以一种文化批评/建设意识来审慎把握其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之类学研究本身更具有价值特性的理论活动。”这一看法的出发点中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经典形式的美学话语着重于从美(审美)的本体性质方面来逻辑地诠释人的生命精神现象,探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永恒理想,作为一种本体论的研究方式,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并且至今仍不失其内在…  相似文献   

6.
某种具体存在的方式,即相互联系的某种具体情况的表现就是对象化,或者叫确立(Affirmation),也就是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取得了一种外界刺激.按恩格斯的观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在于这种相互的联系.说得更确切些,就是在于这种相互作用.对象化就是把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转化为经验实践的对象形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指责机械唯物主义为客观主义,不以社会人类主体参与的观点来理解现实,就象马克思的名言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关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关系使主体与客体得到具体的规定,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因为,一切人对现实的反映,都是以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为中介的。当现实客体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它只是外在于主体的独立自在之物,还不是人的对象。同样,主体也还是没有与现实客体发生关系的、没有得到具体规定的、抽象的主体。只有当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种属性被人所认识、需要和改造,亦即形成一定的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客体的一定方面和属性才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主体的一定状态才成为特定的反映主体。审美作为特殊的人对现实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8.
像乔布斯一样有未来美国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战略上的现实主义者。在30年起落沉浮后,他对世界大声展望。关于创新他这样说:我们并不是在享用自己种植的粮食,我们穿着别人做好的衣服,我们讲着别人发明的语言,我们使着别人创造的数学。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创造一点什么去回馈全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是非常带劲的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9.
祁颖 《学习与探索》2022,(10):24-29
在知识整合与重构的探索过程中,费希特“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的意识原理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费希特在知识学方法论上,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重构找到了一种应用性质的科学方法论。虽然各学科门类知识从外在来看存在着异质性,但从内在来看却包含着某种同质性。所以,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辩证原理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重构提供了推动性、创造性原则,对当下兴起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身意识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在近代经笛卡尔的方法加工而得以突显;而后自康德哲学始方以理论的形态面对世人。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的主体哲学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康德哲学中自身意识概念的双重含义纯粹的自身意识和经验的自身意识。这个分析表明,经验自身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他关于纯粹自身意识的观点则显然在理论的层面上失足于反思的循环。  相似文献   

11.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一套情感标准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判断的无限差异。原始人审美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功利和非功利活动分化的开始;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人类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过程独立于其他能力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名词解释     
意识作用、意识对象(德:Noesis Noema)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概念之一。原为希腊文noēsis和noēma,前者意为思维能力,后者意为思维所及之物。胡塞尔赋予它们以现象学的意义,把前者解释为意识的作用,把后者解释为与前者相互关联着的意识的对象。然而,他这里所指的是通过现象学还原所得出的意向性(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结构,而不是与经验的意识现象有关的东西。总之,在一切意向活动中,都必然存在意识作用的契机与意识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在感觉中,感觉的作用就是意识作用,被感觉的东西就是意识对象。在回忆中被回忆的东西,在判断中被判断的东西,都分别是意识的对象,并且也可以说是回忆和判断的本意,但它们决不是实在之物。因此,自  相似文献   

13.
人所面临的对象世界是怎样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的?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完成其对客体的认识的?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世界具有普遍相互作用的这一根本性质,既 规定着事物的存在方式,也规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人的目标是要认识和改造客体世界,但首先必须将自身置于这个客体世界之中,以自己的主体——客体存在性与所认识的对象发生客观的本来的相互作用。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除了将自身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分子,并遵循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之外,是没有其它途径可供选择的。我们是产生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结构的人,所以,对客观…  相似文献   

14.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意义世界由意识、符号、对象(文本)三要素构成,符号是意识与对象的中介,是意义世界的结构,对象世界是符号的文本。符号有自然符号、语言符号与人工符号三种形态,以及感性符号(表象)、知性符号(概念)、理性符号(范畴)三种水平,它们构成不同水平的意义世界。符号有意义与涵义之分,意义的表达是分析陈述,涵义的表达是综合陈述。符号作为意义结构把主体性赋予世界,同时限制了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必以摆脱现实(感性、知性)符号为前提,这只有两条途径:通过哲学范畴来把握存在的意义;通过审美符号(现实符号通过理性综合陈述而达到的超越)来体验存在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7.
1人类的审美活动无可避免地面临或涉及审美对象。几乎所有的美学论著也 都无可避免地提到审美对象。但是,这里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理论断层:至少在 我国,审美对象还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审美对象或者被美的对象所取代,或者淹没于美的本质之中。从而,仅据笔者所见,至今还没有关于审美对象的专门论著。于是,究竟什么是审美对象,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它的实现条件或中介何在,它区别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的对象的鲜明特征在哪里,所有这些重要问题都还只是一首美学上的“朦胧诗”。 我认为,审美对象应该作为美学的一个内…  相似文献   

18.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19.
艺术情感是艺术反映论创作主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如何认识艺术情感的特殊性及其在创作中的作用乃本文论述的中心。 一、艺术情感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艺术情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艺术情感不是一般的情感,不具有认识功能,它是审美情感。 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三种。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存在着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人们在道德上的愉快,科学探索上的愉快和审美判断上的愉快是不同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要以道德的现实的感情来对待;科学领域内的是非正误不能感情用事而进行判断;而艺术中意…  相似文献   

20.
人是客体存在,也是主体存在,无论人的思维活动指向自然世界还是指向精神世界,人都是无法回避的认知对象.人要认识人,这是客体世界向人提出的课题,也是精神世界向自我提出的课题.看来,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是否谈人,而在于怎样谈人。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关注过人。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始终以现实的态度关注人,这种现实精神不惟表现在他把人放于现实关系中,从人的现实活动、现实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