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实践标准”的真实涵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经典表述.支持这一结论的基本论证是:真理在本质上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主、客观两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桥梁是实践这种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离开了实践,主观不能通达客观,客观信息也无法达致主观.因而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对比分析上述论证与结论,我们感到论证对结论的支持关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个问题可以主要概括为:实践究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方式,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尺度?无论从真理的本性,还是从实践的特点作论证,似乎都在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而非检验真理的标准本身.  相似文献   

2.
在甘州回鹘世系中,仁美之后,即是仁裕嗣立,这恐怕在回鹘史的研究中已成定论。①从法人沙畹氏提出“狄银”即突厥文“特勤”的假说之后,我国治回鹘史的学者们就基本上将“狄银”排斥出甘州回鹘世系之中,几十年来,并无异议。今天,笔者想就“狄银”的问题作一专题考证,并对“仁美之后,即仁裕嗣立”的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正于博雅。  相似文献   

3.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双方,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真理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真理的无阶级性?二是实践主体评价和应用真理时所显示的阶级性是否等于真理本身的阶级属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搞清真理阶级性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崔树义 《文史哲》2003,1(6):139-143
符号分析人员是指"从事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和战略经纪活动的人",接近但不等同于美国职业分类中"专业人员"的含义。他们既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催生儿,也是它们的产物和受益者。由于知识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符号分析人员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知识阶级",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哲学笔记》第201页)列宁这个观点由于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引用,其影响更加扩大了,成了我国知识界尽人皆知的一个论点。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不等于真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体性”的命题是刘再复同志在长文《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提出来的,当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讨论。这个命题的内容虽然可以展开铺写为数万字的长文,但就其主要之点来说却又是比较简单的,它就集中在文章开头的一段话中: “主体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概念。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作为存在是客体,而人在实践中、在行动时则是主体。人具有二重属性:一是受动性,一是能动性。人作  相似文献   

8.
李光地(1642—1718),康熙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人。康熙九年考取进士之后,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顺天府学政、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要职。在48年仕途生活中,李光地勤政、廉政、善政,政绩卓著。他还勤奋著述,著作等身,是清初著名的学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自乾隆之后,一些学者在撰文论史时,对李光地却采取极不公正的态度,对开创康乾盛世作出贡献的李光地或不屑一顾或妄加攻讦,诬之为“假名臣,真小人”。造成李光地“声名狼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全祖望捕风捉影地把“三案”罪名强加在李光地身上。  相似文献   

9.
“劳动”与“实践”概念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明确表述过二者之间的区别,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马克思却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论界一直有把二者混淆使用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外延、内涵、思维方式上对二者的区别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疑是正确的。但一般论者在论述这个原理的时候,都强调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但说来说去都是强调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力量,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说清楚实践标准是一个“客观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的目的、意图物化出来,转化为客观的对象,因而就意味着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了吗?——这实在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颖 《中文信息》2013,(9):203-20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姜广多 《理论界》2007,(12):126-127
本文从分析“真理”一词的含义入手,系统论证了传统真理观中“符合关系”意义上的真理所存在的困境,进而指出真理之存在的依据与意义在于它揭示并提升人的本质。真理是人的彤而上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女性文学”界说的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学史、女性社会学和当前女性文学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女性文学”的数种界说进行理论辨析,指出“女性文学”界说众说纷纭的原因及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性问题,近来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半封建"之释义上.20世纪的"封建"尤其是"半封建"概念的凝练及其时代特征,都不是仅仅以西欧或西周之"封建"制度的比对所能诠释或所能否定的."半封建"特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了学术界相对一致的认同,不能简单评判为共产党或列宁主义唯一理论的一种认识.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封建残余"或"半封建"的存在并非不可理解,也并非违反了"知识"和学理"逻辑".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半封建"的认识,与马克思多层次的"封建"概念并无抵牾."半封建"理论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流变问题,而且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5.
“实践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统一性唐志龙(空军政治学院)十五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创了80年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局面。继党的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之后,十四大又依据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这个讨论是由何祚麻的《论自然科学研究中有关实践标准的若干问题》等文引起的。讨论中所着重的问题是:实践检验认为正确的科学理论在往后是否还要修改?由于对实践在检验理论过程中的辩证法,诸如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实践验证与逻辑概括、推论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韩业斌 《南方论刊》2014,(11):49-5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就公司法的制定问题,曾发生关于增设"分担无限公司"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潘序伦、张玖、徐永祚、徐寄庼等人认为应该增加分担无限公司类型,而胡叔仁、宓汝卓、顾翊群、王效文等人则反对增设。该场争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中国固有商事习惯问题,即当时各地以钱庄为代表的合伙事业内部约定按照出资比例分担债务的商事习惯是否应该纳入公司法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本文对“两种生产”的真正含意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误解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提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的本意,指出不能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简单地归结为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简称。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于真理的本质特征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但是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单从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