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杭斌  郭香俊 《统计研究》2009,26(3):38-4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消费的影响,结论是: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已经惯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消费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消费在各个时期的均匀分配,从而各期消费的效用是相互关联的。2.习惯形成参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即习惯形成下的消费行为类似于谨慎导致的消费行为。3.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增强了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消费的惯性越强,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就越小。随后本文把习惯形成和缓冲储备储蓄理论结合在一起,利用1997-2007年中国26个省(直辖市)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心理学中心理账户的概念引入习惯形成理论,将心理账户分为日常消费账户和一次性大额消费账户。假设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是在保持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将收入中扣除日常消费支出的部分储蓄起来,以应付各种一次性大额消费支出。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一次性大额消费表现出耐久性和奢侈品消费特征,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收入的上升有助于启动热点消费。同时,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为近年来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等经济现象提供一个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不同收入等级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成分统计原理,分析了1995—2006年不同收入等级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动态变化,包括不同收入等级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特征模拟和各收入水平下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中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已成为消费支出的主要特征因子;高收入与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变动整体上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杭斌 《统计研究》2007,24(2):38-43
 摘  要:标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定消费者有能力求解复杂的动态优化问题,这一假定至少在中国是不能成立的。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假设。即由于存在信贷约束和消费支出高峰,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的理性选择是:在避免未来发生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平滑各个时期的消费。与之相对应,本文假定中国城市居民跨时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财富目标和持久收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是:(1)1990年以来,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目标的不断提高,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持续下降趋势。(2)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的确存在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5.
预防性储蓄理论表明社会保障与居民储蓄行为存在密切联系。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而居民储蓄率却仍然持续居高不下,针对这种现象,采用1999—2009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对社会保障支出与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储蓄水平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水平具有显著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但不同支出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且不同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贾岷江 《统计与决策》2012,(22):103-105
文章建立了1994~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外出用餐支出、及其占食品总支出的比例与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协整模型,研究发现:人均年外出用餐实际支出与当期实际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与当期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负相关;人均年外出用餐实际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比例与上期实际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与当期城市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勇  董利 《统计研究》2003,20(4):31-4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显著加大。这在目前收入仍然是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前提下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不仅导致居民消费选择行为的不同 ,而且加剧了各等级城镇居民消费的不均衡。本文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结合起来建立panle -data模型 ,经验分析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分配因素和时间预期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显著 ;收入等级水平越高 ,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越快 ,且消费等级越高变化就越平缓 ;收入差距的拉开 ,使居民消费的共振现象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险支出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使用Panel Data模型,对1997年到2001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保险支出数据做了分析,和其它居民消费支出一样,可支配收入依然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5年和2010年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截面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定量和比较分析,并在该模型框架下考察当前上海城镇居民对各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支出、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分析上海城镇居民消费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习惯偏好引入传统的AIDS模型,进一步纳入退休冲击变量,构建了拓展的动态LA/AIDS模型。随后按照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全国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区,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个省城镇居民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习惯形成、退休冲击对中国不同收入等级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用FE-IV估计法对相应的静态模型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1)各收入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均显示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惯性最强的是食品消费支出份额,惯性最小的是家庭设备。(2)退休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在中等收入地区和高收入地区显著,而在低收入地区不显著。在控制了习惯形成效应后,退休冲击对消费支出份额的影响程度均变小了。  相似文献   

11.
Official measures of U.S. personal saving incorporate conceptual errors relating to the measurement of bot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errors, computes an adjusted personal saving rate to correct the errors, and estimates equations explaining personal saving. The estimates support the adjustments, and the adjusted series has more pronounced movements than the official series, the movements being larg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income and wealth.  相似文献   

12.
常晓素  何辉 《统计研究》2012,29(1):80-86
 本文根据我国城市(镇)不同收入阶层1999年至2008年的支出结构数据及现金收入和支出统计状况,测算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②和所得税额;利用跨期消费决策的两期模型,构造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即消费者的福利函数,测算出我国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福利损失(成本)。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时间偏好不同,收入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当前消费;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累退效应,而所得税的累进效应,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效应不明显,使得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3.
The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since 1979 and consequent increases in disposable income have caused total gasoline consumption to soar nearly 240% between 1980 and 1999. As the growth rate of gasoline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be high due to the increased economic activity resulting from China's re-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government must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Using cointegration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between 1980 and 1999, demand for gasoline was relatively inelastic to price changes, both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s. The long-run income elasticity was 0.97, implying that the future growth rate of gasoline consumption will be close to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predicted to be about 7% per annum from 2001 to 2005, and 5-6% over the decade thereafter.  相似文献   

14.
盛来运等 《统计研究》2021,38(11):35-46
居民消费与家庭人口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基于2018年和2019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微观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结合我国人口未来变动趋势,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属性、受教育水平三个维度着手,就家庭人口结构变动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家庭平均消费率和消费收入弹性,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平均消费率具有负面效应,更为积极的生育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本文建议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推动建设高水平国内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问题已成为国内关注焦点。首次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社会地位寻求动机,从理论上证明地位寻求动机的存在以及对住房需求的推动作用,然后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作2SLS估计,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家庭住房需求受到周围人群显著影响,且根据收入区分不同阶层时,中等收入家庭鉴于"高不成低不就"状态,地位攀比动机强于其他收入阶层,并引入基于不同类型参照组的敏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得到验证,为将住房需求激励政策定位于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闫新华  杭斌 《统计研究》2010,27(5):32-40
 本文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消费结构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差分矩估计对中国26个省农村居民1994-2007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内部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居民储蓄目标将越高,消费将变得更加节俭。这也是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迟迟没有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城镇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集中体现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及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三类消费支出都带有很强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更着眼于长期,而不是简单攀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启动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目前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 ,研究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与约束假设下的消费行为 ,藉此构建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消费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基本理论理性预期框架下的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 (REPIH)是当前主流的消费行为分析框架。但标准REPIH理论中消费者偏好与约束假设过于严格 ,为此弗莱明 (Flemming)等人通过加入流动性约束对此进行了改进。本课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遗产动机以及刚性消费…  相似文献   

18.
魏瑾瑞等 《统计研究》2018,35(10):81-88
文章利用200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会否导致财政负担加剧。首先构造跨期迭代模型发现,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与老龄人口负担的所得税率有关,当所得税率低于临界值时,老龄化率提高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当老龄人口所得税率高于临界值时,老龄化率提高转向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的一面。因此,以老年人相对工资水平为门槛变量,进一步建立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而是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并且区域差异明显。延迟退休的直接效应是通过增收减支来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然而更重要的是,延迟退休通过延长老年人的工作时长来拓展其创造的生产价值,并通过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来增加老年人缴纳的所得税,间接促进财政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瞿晶  姚先国 《统计研究》2011,28(11):50-55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2002—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2002、2004和2007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2、0.361和0.349。○2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日益增强,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仅次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公共转移支付净收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第三大分项收入,2007年的贡献率约为7.3%。○3更高的投资门槛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得房产投资比金融资产投资更能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