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苏联科学院通报》1977年第3期报道,最近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举行会议,讨论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所的工作问题.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大罗夫院士,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格维希安尼,格拉西  相似文献   

2.
简讯     
据苏联《苏联档案》杂志1990年第3期报道,1990年3月7日举行了苏联档案工作协会预备委员会会议,会上讨论决定于1990年11月14—16日在莫斯科召开苏联档案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大会代表由250名组成。大会议程是:1、讨论苏联档案工作者协会的迫切任务;2、批准苏联档案工作者协会章程;3、选举苏联档案工作者协会中央管理机构;4、选举苏联档案工作者协会监察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社会学研究》杂志1981年第1期报道,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爱沙尼亚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苏联社会学协会将于今年10月份在塔林市举行全国学术讨论会,议题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发展".会上将探讨社会学在研究苏联社会结构时的方法论问题;苏共和苏联国家为加强社会的单一性与进一步巩固苏联人民的一致性而制定的社会政策所起的作用.还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祈年 《浙江学刊》2007,1(5):12-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从五十年代起苏联哲学中也出现了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强大思潮,但这并不等于说苏联已经实现了"文艺复兴",培育出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实际上,在苏联,人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缺少作为主体的个人是苏联文化和苏联哲学的重要不足,它深刻影响了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作为主体的个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5.
据苏联《经济问题》杂志1989年第12期报道,苏联著名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问题国际研究所所长Ю.C.希里亚耶夫于1989年10月28日近世。希里亚耶夫是社会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创建人之一,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苏联外经联系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提出了至今仍未丧失现实意义的关于苏联外经联系机制改革的建议,建立了国际经济联系的苏联学派,培养了几百名苏联和外国经济学家。希里亚耶夫生于1931年。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历任大学教员、出版社编辑、苏联科学院世  相似文献   

6.
王晋鹏 《探求》2002,(Z1):5-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 ,同时也吸取了世界各国执政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教训 ,其中包括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主要教训。1991年苏联的“8·19”政变后 ,叶利钦签署命令 ,宣布停止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建党有着93年历史 ,十月革命后执政长达74年的苏联共产党下了台。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 ,今天我们重读苏联共产党的一些历史资料 ,可以深深感到 :苏联共产党下台的根本的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以下简称苏共)、特别是领导了苏联近30年的…  相似文献   

7.
据苏联《社会学研究》杂志1991年第7期报道,1991年3月26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在苏联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和社会政治发展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苏联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该所的主要任务是:1.分析研究苏联社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发展理论问题;2.研究群众性运动、  相似文献   

8.
有许多人对苏联经济状况表示悲观。造成这种印象苏联自己也有责任,因其统计的可信性很低。对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不靠统计而单凭旅游者的印象判断是不会正确的。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1988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为25353亿美元,日本是17584亿美元,苏联是日本的1.44倍。最近苏联按联合国方式发表国民生产总值数字,据此按单纯汇率换算为14240亿美元,日本约为29000亿美元,苏联只有日本的一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原因是中央情报局在作国际比较时  相似文献   

9.
简讯八则     
据苏联《苏联民族学》杂志1990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院士,苏联国家奖金两次获得者Ю.В.勃罗姆列依于1990年6月4日逝世,终年69岁。勃罗姆列依历任民族进程研究跨部门委员会主任、苏联科学院科学出版委员会社会科学分会主任、国际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联合会副会长、苏联列宁奖金和苏联国家奖金委员会委员、世界科学工作者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等60多个职务。荣获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二级卫国战争勋章及多枚奖章。(应)  相似文献   

10.
苏联历史学家马克西姆·巴甫洛维奇·基姆被苏联史学界称为研究“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的权威”①,于1979年3月晋升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写的著作约三百部(篇)②。按其数量来说,超过一些老资格的苏联历史学家。他可算是一位多产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1.
据苏联《消息报》1985年9月28日报道,苏联著名的中国学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经济学博士、教授斯拉德科夫斯基因长期患重病医治无效,已于1985年9月25日逝世,终年79岁。米哈伊尔·约西福维奇·斯拉德科夫斯基1906年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923年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开始参加工作,1926—1927年在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大学任教,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斯拉德科夫斯基于1930年在苏联远东大学毕业,此后的三十五余年中,他一直在苏联对外贸易方面的许多负责岗位工作。他曾任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委员;苏联驻中国商务代表;1945年曾任驻中国东北苏军司令部经济  相似文献   

12.
简讯     
苏联出版《加速发展与苏联科技情报系统的改革》这本论文集论述了苏联科学与技术改革的迫切问题之一——当前科技情报系统的根本改革问题。该文集详细研究了提高苏联科技情报效果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许多文章指出了目前的苏联科技情报系统在客观上阻碍了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成为过时的、官僚化的和迟钝的系统,它导  相似文献   

13.
苏联科学院院士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德鲁日宁,是当今苏联史学界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历史学家,现年九十四岁。三十年代初期,他就在苏联史学界享有声誉,可以说是苏联史坛的前辈。他很早就被认为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研究工作中重视史料,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90年第8期报道,1988年11月15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通过了《关于把苏联科学院、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的研究和平与裁军问题的学术委员会改建为苏联科学院和平研究所的决定》。1990年5月,苏联历史学博士A.K.基斯洛夫教授当选为该所的所长。基斯洛夫所长认为,把研究和平和裁军问题的委员会改建为苏联科学院和平研究所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学术委员会结构不定形,已经不符合当今快速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提出新问题的时代要求。2、从安排  相似文献   

15.
苏联《社会科学》杂志1980年第3期载文介绍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及其活动情况,摘译如下。近几年来,苏联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科研机构对外学术联系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社会科学总学部的倡议下于1975年成立了一个联合谘询机构——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委员会)。成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协调对外学术联系,总结经  相似文献   

16.
刘建 《南亚研究》2011,(1):137-151
泰戈尔曾对十月革命表示赞赏。1930年,他不顾年迈体衰,前往苏联访问。他对苏联在文化、农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成就的充分肯定,源于他对一个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痛愤。他访苏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苏联的教育为借镜来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他在看到苏联的光明面的同时,也对它的致命弊病提出诚挚而坦率的批评。他的意见是明智的、深刻的和富于哲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虽然对苏联始终怀有真情和善意,却理性地预见到苏联可能由于这些弊病而灭亡。苏联政府不曾听取他的意见,却始终将他当做朋友,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反批评或予以负面评价。苏联之行对泰戈尔人生最后阶段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俄罗斯书简》以及他与苏联官方及友人的众多通信,是研究他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重要文献。本文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而作,系国内第一篇涉及泰戈尔与苏联关系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据苏联《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情报学的社会-法律问题全苏会议将于1988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该会议是根据苏联国家计算技术和情报学委员会、苏联科学院,苏联司法部、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1987年7月2日全苏跨部门会议上的决议组织的,目的是加速计算技术、软件的发展和情报学的法律规范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朱秀芳 《浙江学刊》2006,13(3):108-111
本文从苏联重视并致力于硬扩张的历史传统入手,分析硬扩张带来的严重的民族矛盾和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并为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温床,最终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从这个角度说,苏联的解体,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略论明茨     
俄罗斯联邦"知识协会"副主席、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十月革命史学术委员会主席伊萨克·伊兹拉伊列维奇·明茨,是当今苏联史学界一位重要人物.他在苏联所担任的学术领导职务,虽不及茹科夫那么引人注目,然而就他的资历来说却胜过茹科夫,是当今苏联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比不上的,他被人们称为"第一代苏联史学家代表".  相似文献   

20.
陆凤梅 《社科纵横》2014,(4):111-113
苏联电影文学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在人们的影坛记忆里,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抹不去的一页。本文通过对苏联电影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和浓郁的文化性的分析,探讨了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以及对中国电影风格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