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东盟”地区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外循环的关键场所,为此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源自中国的基建投资、财政纪律等经济指标,加强了模型与现实的契合度,提升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研究发现:(1)传统的制度因素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没有显著影响;(2)源自中国的基建投资对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传统的基建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互为前提和目标,相互促进;(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会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据此提出实事求是、求同存异,依靠中国、基建为先,互惠互利、自贸先行,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多线并进、相辅相成等政策建议,以期有效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福利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与发展本国金融业、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同时,带动中国—东盟之间相互投资的增长,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对东盟投资不足的内因主要有中国对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银行业对企业提供的境外投融资服务还远远不够等。而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欠缺也制约投资的增长:首先,东盟各国对于开放本国金融业的态度十分谨慎;其次,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自由结算制度有待完善;最后,东盟各国之间的货币金融政策协调不够。  相似文献   

3.
论东盟一体化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东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证了后冷战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文章首先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因素,最后深入地剖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二届“中国-东盟经贸发展论坛”是在首届论坛成功举办的经验上由广西大学主办的重要学术研究活动。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推进战略与前景和中国—东盟经贸在金融、投资、旅游、能源、人才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两大方面来进行,取得了丰硕的会议成果,成为在中国—东盟问题上政府决策的理论支持的源泉,并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向前发展。本文是论坛的会议综述,较为如实地概括和反映了论坛取得的会议成果。  相似文献   

5.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成立标志着东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东盟共同体将会有效地整合东盟各国的力量,增强东盟国家的实力和内部凝聚力,使东盟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这必然会改变东盟传统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深刻影响整个区域国家的互动。同时东盟一直奉行的"东盟方式"在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将继续发挥作用,其非强制性原则在促进合作、缓解矛盾的同时也将限制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的发展和变化,并积极应对东盟未来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公共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在参与区域贸易安排方面对外建设的第一个自贸区,走出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近十年来,伴随着自贸区建设,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促进了双方之间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经济圈”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担心和忧虑。90年代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有制衡中国的意图。东盟经济的一体化,改变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东亚地区从经济上看,将形成日本、中国、东盟三大块。由于东盟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与东盟在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领域将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本文旨在研究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政府应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省区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造成了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 ,从沿海开放、国家西部大开发 ,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创建 ,给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会 ,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首府南宁 ,意味着广西在国家经济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凸现 ,意味着广西将迎来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良好契机。因此 ,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  相似文献   

9.
地缘经济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在地域表现上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论文从地缘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合作开发的普遍效应等理论探讨入手;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为背景,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提升中国—东盟边境地带地缘经济区的功能及其主要配套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但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相似文献   

11.
有关资料显示,阿洪傣族于700多年前从我国德宏迁徙到印度阿萨姆邦,因此我国德宏傣族与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有渊源关系。通过干支纪年表示法的对比,可以看到阿洪傣语与我国傣族各个主要方言之间的之间的亲属关系。其间,德宏傣族与阿洪傣族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语言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2.
缅甸与我国边境傣族地区的居民在历史及现实中有过长期杂居或跨境而居的情况.其中缅甸的掸族与傣族皆属同族.本文在对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的分析中,发现两地民间故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文学母题,尤以智慧母题、傻儿母题、善良母题、狡诈母题为代表.两地民间故事文学母题的相似性,不仅说明缅甸与我国傣族文化传统价值的共通性,而且表明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审美倾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辩证美、幻想美、循环往复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3.
缅甸的掸族与中国的傣族本为同一民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缅甸掸族,是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和缅甸封建王朝的北扩这一历史背景下,促使该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于缅甸境内。虽然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某些方面与中国的傣族有所不同,但还有许多方面依然很相似。而且直到今天,居住在缅甸的掸族依然还自称傣族。  相似文献   

14.
傣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金沙江河谷傣族多数为南诏以后由景东等地南迁而来,稻作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和节令要求,并且每一生产环节都与节日及祭祀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以祈水为主题的农业祭祀和农事仪礼。  相似文献   

15.
德宏傣族婚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社会文化的牵制和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傣族婚姻习俗的特点。德宏傣族婚姻过程、仪式与佛教和本土宗教内容紧密相联;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导致了德宏傣族等级婚姻的盛行;对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视致使德宏傣族一直固守着同姓不通婚的规矩;经济条件成为德宏傣族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德宏傣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人们抛弃了婚姻习俗中的不少陈规,面对现存的婚姻习俗应正确对待,并加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6.
张洁的《无字》是近几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徐岱先生在《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中否定了张洁《无字》的创作。笔者觉得徐岱先生的批评过于武断,并认为《无字》具有人性与灵魂拷问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一次飞跃,也是东亚经济整合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两者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认为中国应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协调,努力促成二者双边贸易从产业间到产业内贸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河谷傣族远离傣族主要聚居区,傣族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影响较小。由于环境封闭,居住分散,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具有金沙江河谷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因此,增强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抢救和保护传承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在亚洲区域一体化中,东盟最早启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对区域内其他的一体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启动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促进东盟区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区域新的产业分工的发展与深化,使成员国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专业化生产扩大,进而促进了区内投资的增长。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对区域内其他的一体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