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在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和以师道尊严为主的师生观的影响下,教师天然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然而,技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县城,由于学习不好存在自卑心理,觉得教师高高在上,不好接近,感情上不能融合.  相似文献   

2.
骆桃仙 《公关世界》2023,(18):105-107
师生关系也属公共关系范畴,以公关理念为指导,坚持师生关系的平等原则,能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际关系是每个学生应当从小就要开始得到学习和培养的必要能力。学校是每个人进入到的第一个“群体社会”。基于此,师生关系是校园关系中最基础最首要的关系。内卷加剧的当下,作为教师要把该项学生工作也贯彻到育人教育教学之中,做到育人中润心,助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为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为主要路径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创设平稳过渡、平和接受的良好校园环境,促进并最终实现校园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林茂昌 《职业》2007,(21):25-26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关系.今天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新形式、新要求的贯彻和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得以最大发展和发挥的必要保障.因此,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心须逐步营造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变量,其性质与水平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应承担知识上、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责任。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必然。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要具备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因材施教;民主平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爱学、会学和勇于挑战。文中指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又是其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班级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优秀班级体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教育名著<学记>中有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他所教授的所有课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班级班风建设,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应通过尊重学生、注重情感、具有服务精神等方式,尽种种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建军 《职业》2014,(5):41-41
中职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法指导,注重教学环节中的动态生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8.
在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因素当中,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以中专(技校)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工作场所,以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善于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更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缺少教师主导的教育过程是残  相似文献   

10.
刘佳 《现代交际》2012,(2):26+25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师生关系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探究和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本质与特性,一直是中外教育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在探讨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矛盾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一、早期教师是“传道、授业 、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现在,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到来,学校师生关系在现实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教师不在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发展,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遭受瓦解,往小的说,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这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应想办法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李庆华 《现代妇女》2010,(10):101-105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背景关系,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师生的心理关系以内隐方式、感性方式反映社会关系并直接影响教育关系,具有情景性、弥散性等特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共同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笔者真切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带好班级的根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是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是一条纽带,也是一种契机,能把师生紧紧连在一起,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文中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达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宗旨,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朱蕾 《职业》2015,(21)
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的现状,提出全面教育、和谐发展的观念,将情感元素加入教学活动中,引导和激发学生情感,进而提炼和升华。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感情,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可以打造和谐校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背景下,从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承红 《职业时空》2008,4(4):122-122
一、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所追求的就是要建立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8.
苏翟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良性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社会教育氛围,也促进人才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近年来,师生矛盾、冲突事件频发,我们时常为师生矛盾所困惑,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努力地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中学师生关系受到学生性格特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家庭培育方式、学校规章制度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师生关系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问题,而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本篇论文将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进行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20.
苏凌函 《职业时空》2012,(7):111-113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的根本所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中师生间的教学交往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座位安排的不合理、课堂提问的不公正、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等。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每个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师素质和师德不高,对学生缺乏关爱。为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每位学生;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采取分层教学法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