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经济体制下中国犯罪状况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3,23(5):74-81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犯罪现象随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变化,时落时涨,前后形成了五次犯罪高峰。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犯罪高峰;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犯罪高峰;198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次犯罪高峰;199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次犯罪高峰。分析造成这五次犯罪高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总结治理的成功经验,采取建立“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措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4.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固然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但同时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经济原因对社会犯罪趋向具有极强的牵引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整个社会由封闭型逐步转变为开放型.随着这种转变,社会犯罪的类型、动机及犯罪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社会犯罪的主要表现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同时又处在两种体制的转换接轨过程中,市场经济自身所固有的特性可能增加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成行,虽然社会犯罪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思想潮流和社会不良风气不断侵袭大学校园的今天,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学习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带给他们的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十分不利的一面,而恶性犯罪就是一面导致的后果。无论是2004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连杀四人事件,还是药家鑫撞人杀人事件,都被定性为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这些犯罪不论在高校还是社会都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法人犯罪是近一二百年以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犯罪,其危害性、危险性之大远非自然人犯罪所能比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个有关法人刑事责任的法律。在今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刑法修订,增设了一节单位犯罪,明确了法人犯罪及相应的处罚。新刑法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保护,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迈向又一个里程碑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中,犯罪不应再被认为是社会病态现象,而应被视为日常风险产物.因此需要以犯罪接受并改变风险作为引导运行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犯罪.犯罪运行需要犯罪风险源作为能量为其提供动力.犯罪风险源包括人造风险、发展性风险、人性风险以及激发性风险.犯罪运行的过程也必然要和风险发生各种关系.风险的感知、分配、放大与沟通都会使犯罪呈现不同形态.在风险社会中对犯罪进行治理需要从犯罪运行、犯罪风险源以及犯罪与风险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大,另一方面犯罪这一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现象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采用何种犯罪,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未成年犯罪逐年升高并有增长的趋势,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有自己的特点及及原因,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给出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毒品的泛滥与有组织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毒品问题的滋生和蔓延都使有组织犯罪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发展空间;而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又极大地增强了毒品犯罪的能量,加剧了毒品的泛滥。毒品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的共生模式以有组织毒品犯罪为传动轴,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犯罪效益论     
本文从构成犯罪主体自身因素的变化与犯罪结果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思路,提出犯罪效益概念,以期更具体地研究犯罪问题。从犯罪的动态过程来看,犯罪效益包括犯罪的组织形态、犯罪能力、犯罪的物质条件、社会控制能力和被侵害对象五个变量因素。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正日益由个体犯罪向有组织型犯罪发展,如何对其防范和打击,是犯罪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解读犯罪观     
犯罪观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犯罪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犯罪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而且有助于科学地指引和规范犯罪治理的实践活动。完整的犯罪观大致包括犯罪本质观、犯罪关系观和犯罪治理观三方面内容。犯罪本质观强调以社会越轨行为作为犯罪的表现形式,以社会文化规范作为评价犯罪的标准;犯罪关系观要求通过把握犯罪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挖掘影响犯罪的基本规律;犯罪治理观主张政府等主体往往是在"运动式治罪"与日常性治理模式之间的摇摆和综合操控中,逐渐熟练掌握了犯罪治理的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有增无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不外乎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落后的矛盾;在改革开放中,引起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偏差;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够;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控制能力在某些领域很弱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有增无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不外乎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落后的矛盾;在改革开放中,引起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偏差;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够;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控制能力在某些领域很弱等等.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我国流动人口与犯罪在历史周期、空间布局、结构特征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流动人口的犯罪成因及其与社会整体犯罪率的相互关系成为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低收入、高财产犯罪是我国流动人口及其犯罪的显著特征,犯罪经济学有关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合适的分析框架,应用这一分析框架研究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文献日益增多.从流动人口与犯罪,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三个不同层面,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梳理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脉络,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白领犯罪是从犯罪主体分类的角度界定的犯罪 ,是白领阶层利用职权从事经济活动时所犯的罪。白领犯罪的种类很多 ,形式繁杂多样 ,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刑事犯罪的突出特点 ;犯罪的构成也较复杂 ,不易被发现和查处 ,其危害较大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都较大 ,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对白领犯罪应根据其特点 ,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防范 ,尽量减少和避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影响犯罪数量高低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而仅仅研究经济发展与其的关系,那么经济发展促进犯罪数量的增长.其原因有经济发展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是犯罪数量增长的外因;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导致人口流动性增大,邻里关系淡漠,这是犯罪数量增长的动因;经济越发展,犯罪获利额就越大,这是犯罪数量增长的诱因;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是犯罪数量增长的内因;经济发展导致法定犯数量的增加,这是犯罪数量增长的法因.如果考虑到影响犯罪数量高低的其它因素,那么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不一定是犯罪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WTO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同时,必然受到世界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其它方面改革的深入,社会财富必然会进行重新分配,社会矛盾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刑事犯罪也将出现新的态势。作者运用社会矛盾综合预测法,在我国现阶段犯罪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犯罪态势作出预测,其目的在于为科学而准确地预防犯罪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犯罪总量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上升态势;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主体的抢劫、抢夺和其他财产犯罪仍将是主要类型;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将出现新的情况;一些具体的犯罪类型将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19.
社会机制的不健全影响和滋生犯罪的发生。改革开放使我国产生了发展上的飞跃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伴随而来的发展中的社会机制产生犯罪的问题和隐患。要想谋求更协调高速的发展 ,就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病症 ,因此 ,我国对犯罪采取的对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值得关注,其犯罪特征十分明显.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杂糅,在各自范围内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防治流动人口犯罪,重在预防,需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由此,转变刑事制裁观念,提倡积极预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