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传芹 《中州学刊》2012,(2):152-155
《北洋官报》的创建及其成功运作与袁世凯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从筹备创建到编辑发行乃至运营效果,袁世凯都亲自过问,《北洋官报》产生的示范效应与其亲力推动不可分割。因此,在近代官报的改革和发展中,袁世凯发挥了正面的促进作用。然而袁世凯对新闻界保持着较强的敏锐性。一方面自办官报;另一方面又控制破坏新闻媒体,对其在不同时期或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待我们就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传统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官方报刊,是朝廷审定和许可的一种纸质媒介.其内容以传布朝廷政令和动态为主,基本的读者对象是各级官吏和知识阶层.从宋代至清代,皇帝的诏令是管束官报内容获取途径、许可发行与否的准绳和规则,随意性较强.且常常是就个案发布指示、影响全体.未能形成严格、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官报发行管理的责任机构,宋代是都进奏院,明代是提塘.清代也指定提塘为官报的发行管辖机关,并开始由提塘设立公报房.官报的发行透过官方的驿站、塘站系统发行.明代官费订阅邸报现象普遍,邸报发行数量已达一定的规模,发行速度也因循朝廷的相关规定,出现翻印现象和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有姓名可考的职业报刊发行人.清代的官报发行业态是明代业态的延续.新式官报诞生后,传统官报淡出历史舞台.纵观传统报刊发行管理和发行业态演变历史,可以得出结论,流通渠道管控或者叫发行通道管控,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时期传媒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在统一舆论、开通风气的目标下,各省督抚兴办了不同类型的官报,并对官报的具体运作做了适应性的变通.地方政府兴办官报的主观目的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官报的兴起在客观上有利于风气的开通和民智的开化,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报纸逐渐发展,江西的官报也开始出现。 公元1902年4月(或5月),《江西官司报》由南昌官报局出版。它发刊晚于1901年底或1902年初创刊的国内第一家地方政府官报《北洋官报》,但略早于1902年7月出版的《晋报》,初为半月刊,后曾改为旬刊,大约在1911年5月前后终刊。 它的体例,基本上沿袭邸报、京报的模式,但也有所不同。邸报、京报内容大致为宫廷动态、谕旨、奏疏,类似官方文件汇编,没有新闻与评论。《江西官报》除照登“上谕”、“奏牍”以及江西各级官吏的报告等官方文件以外,辟有“选报”专栏,选载各地新闻。新闻稿从国内一些知名报刊如《大公报》、《时  相似文献   

5.
丁文 《云梦学刊》2009,30(1):29-32
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采取了非常特殊的“选报”体例。在当时各种官报、民报中并未出现一种足以成为为中国报界的代表刊物之际,《东方杂志》以民创报刊身份,通过淘选众报、驱为己用的“选报”体例,对于同一舆论空间中的众报论说进行选择性转载,并通过大量奏牍、章程等官方文书的刊载,试图树立本国报刊信用,成为一份“秘密社会”中的“开明刊物”,以营造一时之“国论”。  相似文献   

6.
贵刊1982年刊登邬国义同志《孙家鼐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章,说孙家鼐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口号最早见于文字者。其实不然。据笔者所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西历1895年4月),在《万国公报》发表的《救时策》中,就已明确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者署名为南溪赘翁。(见《万国公报》第七十五卷,1895  相似文献   

7.
苏全有 《晋阳学刊》2012,(2):139-141
清末是我国报刊大发展时期,这其中,清政府所办官报及其所形成的网络体系颇引人注目。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相比较,清末官报无论创办规模还是政府投入都十分巨大,然而就结果而言却大不如人意,而落败于民办报刊,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仅仅流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下称《大本营公报》),是研究孙中山后期政治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最早一号《大本营公报》的发行时间为1922年1月30日。 该号公报“附录”之“启事三”称:“本报每月出版一次,每册售银毫半毫,自二月起增多一次,每册售银毫半毫,每月定十五日、三十日出版。”迄今所见者,1922年发行的仅有“第一号”,而无后续,何因?是发行了  相似文献   

9.
黄安年 《学术界》2002,(5):105-114
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的大作《学者立言宜谨慎———也说中美外交中的“承认”与“认识到”》 ,不同意笔者《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的观点。中美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措词 ,只要加以简单的对比 ,不难看出其中的变化 ;中美上海公报中 ,用的是“美国认识到……” ,而中美建交公报中文文本中用的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就是说 ,中文文本是从“认识到”到“承认”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而不是像罗先生所理解的从“承认”到“承认” ,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问题,首先介绍了以往学术界的三种说法,并重点就新疆伊斯兰教传入上的“唐代说”列举了诸多史料以佐证,从而认为该教传入新疆地区至迟不会晚于公元10世纪上期,但这只是一个“时间下限”,而《旧唐书》关于“开元初(713)大食遣使来朝”的记载则应确认为伊期兰教从陆路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这也是该教传入古代新疆地区的“时间上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纽约时报》对新疆的报道入手,分析在西方视野中改变新疆“刻板”形象的难点,并从政府主导、发挥草根力量、巧用第三方公信力、进行民间交流、提高本地媒体外宣意识等多层面提出建构新疆形象的方略.  相似文献   

12.
晚清吉林省报业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报业发端于清末,至民国成立短短的几年间发展迅速,呈现出政府倡办官报、民间办报活跃、进步报刊涌现、报刊文种多样等特点。而正是晚清时期,吉林省向近代文明的变迁,促进了吉林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所体现出的办报理念、办报实践及经营方式,无疑对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新闻事业等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皮币考辨》一文中,作者对目前史学界定论已久的“皮币纸币雏型”说提出异议,认为汉代皮币实为外交礼品之一种。笔者在读书中发现“皮币非货币”说不仅有历史学依据,而且有其语言学渊源。所以,草献此文,拟从币制命名的本原方面予以“考镜体制,辨章源流”,或许有利于对“皮币”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币(幣)”字的最早语源是“蔽”即遮蔽的意思,字写作“市”。《说文》:  相似文献   

14.
进一步改善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一)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总体上趋向好转。1.政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自治区先后修订和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2.发展战略开拓发展空间。1997年,德隆公司首先提出“红色产业”概念,即发展以开发番茄、红花和枸杞等农产品为内容的特色资源产业化生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很快认可“红色产业”的提法,在原有“一黑(石油)一白(棉花)”发展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绿松石是早期中原文化的重要象征物之一,新疆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研究新疆早期绿松石文物,可为探究我国早期边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系统梳理新疆早期绿松石器的出土情况,发现新疆地区绿松石器从开始出现到衰落,和中原相比其出现时间晚、数量少,在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沿着天山山脉分布的特征,反映出自东向西传播的现象,与新疆史前时期彩陶文化的兴衰关系密切;从器形上,绿松石器从形式单一的管状珠到镶嵌制品多样化,其制作工艺提高;初步推测新疆绿松石制品的兴起主要是中原文化与技术传播和影响的结果。结合近年来新疆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发现,基本否定新疆早期绿松石来源的“西来说”。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与内地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笔者从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存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农村居民房屋价值等七个重点指标及一个综合指标,运用"差度"理论进行量度分析,以求对新疆与内地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就新疆与全国平均差度来看,从上述七项指标差度到综合发展差度,新疆都高于全国平均差度3°以上,其中居民收入差度、居民消费差度最大,这表明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差距已经很大。新疆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近些年不仅与东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也不占优势,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新闻记叙历史悠久,深受历史记叙传统的影响.从最早的官报看,新闻记叙的作者、内容和功能等都深受历史记叙影响.新闻真实性观念发端于官报与小报共存的宋代,同时萌发了官方注重“政治为先”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和民间注重“闻录性”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在历史记叙精神传统的影响下,至清末民初新闻业专业化、社会化长足发展时期,新闻人又主动以历史记叙的精神规范新闻实践,确立了以“实录”为核心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新闻真实性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阿尔泰、汉藏、印欧三大语系的诸多语言共存相处的地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文化“富矿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较语言学在新疆语言学领域理应成为一门显学。由新疆大学入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洋主持,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的9位学者共同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丛书之一——《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2010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9.
朱玉麒 《西域研究》2013,(1):89-97,142
清前期新疆的学校教育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新疆建省、新政兴起等政治事件,带来了教育制度的剧变;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学校纷纷建立,少数民族的教育,也为政府所重视.但是教育投入之巨与收效之徽,使执政者反思有教无类、潜移默化的困难,以及普及教育所遭遇的民族、宗教、语文的隔阂;一些积极的对策在《新疆图志·学校志》中得到集中的反映.清代遗留的这一教育症结和积极回应,至今仍然是有效治理新疆值得借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晚清新疆城镇近代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达远 《西域研究》2005,(3):101-106
晚清时期从新疆建省到新政期间,新疆城镇近代化开始启动。开埠通商、对俄贸易使新疆卷入近代世界市场;晚清新疆区域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疆地方“新政”推行的近代色彩的施政措施,共同促使新疆城镇近代化。其中,来自俄国的“外力”推动是主要因素。同时,它也导致新疆城镇近代转型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