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方面。我国当前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较大张力,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应重视公平与效率问题,然而两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却具有不同的内涵、实现手段及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就全球来讲,当代社会处于非均衡、非普遍发展及在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发展状态。从理论层面看,是缺少在资本主义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当今阶段人类社会如何全面发展的理论支持。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建立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为目的,为将来实现人类终极价值目标所做的理论上的探索。北欧和欧洲及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上的有益探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普遍发展的呼声和价值取向,实现三者的融合与创新,将在民族认同的前提下,创造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富裕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现代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 ,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与提高社会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4.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把个人与社会从血缘、地缘或职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各自发展的主体,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创建契约型文化,实现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中国来说,公民社会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民真正实现普遍的、有序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也是构建基层和谐社区(共同体)的本质体现.然而,目前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瓶颈问题:"利益表达、社会参与"的总目标发展不清晰、发展空间有限、缺乏规范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等等,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合理让渡空间,民间社会组织自身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明确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上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实现社区自治,从而实现自然地理状态下的"小区"向社会人文状态下的"社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加快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迎生 《中州学刊》2006,(4):102-106
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对于完善我国的再分配制度、缓解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整合,促进“小政府、大社会”的实现,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善社会风尚等都极为重要。对制约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公益意识薄弱、公益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顺及相关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金亮  李慧萍 《齐鲁学刊》2000,23(5):110-114
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 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 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及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既有 区别又相统一的。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 终目标和必然结果。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邓玉萍 《理论界》2005,(11):18-19
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的互惠、互利、互制给现行大众传播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尽快营造良好的大众传播环境,制造“绿色”社会流行氛围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及社会发展之必须。而提高全民审美情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传播、流行主流是实现大众传播与社会流行健康和谐互动互补的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以无理有因、有责合法为基本特征,难以得到有效管理而不断发展为社会冲突事件。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农村社会管理,建立一体化合作的社会工作平台,既能够在外力参与下,动员农村各个主体及资源,开展集体性行动,化解社会矛盾;又能够针对个人与群体,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生计发展。这不仅实现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更实践了社会管理从管制模式向协商模式的转换,并使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推广成为必要与可行。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涂岩 《理论界》2010,(3):191-193
封闭性社会和开放性社会是指社会交往的程度和状况。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的过程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占有关系、交换关系以及人本身的综合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共同主题,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新时代",在追赶现代性实现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也在实现着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开放到更加开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利益主体,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剧烈变化时期。只有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与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和实然状况的统一。为了人与发展人,应成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前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政治能力建设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政治能力既包括国家的政治能力,又包括社会的支持能力。本文提出了“国家 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认为,要建设与提高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社会应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原始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级认同,必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必须实现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复合宪法。只有一方面实现复合宪法,另一方面又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友好型的政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延边州“十五”计划着重提出了以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是关键。只有拥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大批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先机 ,掌握主动 ,占据有利位置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树立“振兴延边 ,人才为本”的观念 ,是实现延边“十五”计划的重点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源 ,而是拥有较高文化和技术素质的人才资源 ;经济的发展也不再是主要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而主要依赖于…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韶龄 《理论界》2001,(1):11-12
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 2 1世纪初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必须在科技上实现跨越 ,因为科技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一、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国的基础实力与发展条件决定了其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的路径 ,是制定面向 2 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及对策的重要依据。首先 ,从经济基础实力来看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总量排名紧随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后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处于前列 ,这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实现:社会转型期社会意识现状、成因及建设杨丽萍我们曾经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巨大的热情对待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即社会意识,尤其是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漠视了更为根本和基础性的社会生活的物质经济方面。但当以市场经济为枢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认知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匹配和协调,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真正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实现.而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社会的延续所展现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万生更 《学术论坛》2006,(2):137-140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统一的科学,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人文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是体现地方治理发展状况、反映其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成长状况及其表现形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文化的形成、公民参与愿望的实现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政府分权化改革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城市以邻里社区为主体、乡村以自然村落为主体的基层地方自治管理迅速成长起来。在此将地方治理定位于社区,从社区居民相互信任与合作、社区居民参与网络等角度谈实现社区的自治,阐释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自治的内在关联,提出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①。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具有明确目的——实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力体现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或社会生产方式特点。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其不断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以其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并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