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主体意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形成,思想总是在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在师生之间形成精神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进行互动,实现互相理解、进行精神世界的交往。具体交往方式有三种,即分享、对话和理解。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依靠主体间性建立起来的较为民主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实现师生的人格魅力的互相影响,实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和谐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是重构师生关系的交往模式,可以通过对话型交往模式和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模式两种路径促进交往式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得到显现。"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一种强调沟通合作、注重互动交往和创造性开发的教学方式,"对话"被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里,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民主的师生关系。而这样的民主概念有其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内涵,只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质,才能在实践生活中找到正确的途径实现师生间的民主。对话式的合作关系注重的就是交流双方的平等,互相尊重。师生之间实现了对话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就会生成。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后现代的教育观。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主张建立非理性的、情感约定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师生之间的情感资源;师生之间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在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师生之间建立起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达到真正的信任、尊重、沟通和合作;师生彼此之间既有充分的自由又有对对方的责任;师生之间以教育和学习共同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在交往中经历共同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达到生命的完整。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新颖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规约下,师生关系丧失其深层意义,沦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工具性存在。对话哲学为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师生关系的本质诉求就是对话中的精神相遇,教师的行动策略则是形成"对话"意识,共享"平等的权威",创设师生对话的"边缘领域"。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对话者及其关系",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成为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交往关系,而交往追求的应是相互理解,应把师生关系塑造成为一种共生关系.后现代主义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制度化教育下师生关系存在的误区,如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绝对服从基础上的,教师是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师生之间是“我—它”型的关系等;提出应通过打破教师绝对权威的神话、建立师生对话机制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等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无论是传统的“传话”教育,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都未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哲学上的“对话”理论虽早已被运用于教育领域,但师生之间“对话”的特性与比较优势并未得到深入的阐释与有效的运用。充分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将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为背景,对初中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质性分析,以增进当前的师生关系。在分析中,一种亲和的、对话式(布伯称之为“我—你”关系)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来。结果显示,互惠的对话是建立亲和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对材料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后发现,欲实现“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须在其精神层面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研究对象———教师L,其作为学者和教师的精神追求促使其实现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了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以“学会关怀他人”为核心,重视对师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构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构关怀型的德育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在“双主体”关系上的平等交往;引导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教学中回归生活世界,创建关怀型互动情境;加强高校教师关怀能力建设,以师为范,为学生树立关怀榜样;寻求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实现高校师生的真实交往。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核心内容是“和” ,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的思想 ,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协调。这在新世纪的道德建设中有其特殊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为加强现代教育中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的师德、学生的主动性极为重要。教书育人是有机的整体 ,教书是基础 ,育人是目标 ,道德教育应贯穿于知识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学德育是师生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大学德育进行的批判性诠释,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成为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德育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两者互为主客体。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加工处理的教育内容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受教过程中,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对教师及其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判断、接受、内化,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德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构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关系中,可进行多次互动,从而深化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德育和德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具有多层涵义。德育教师的主导职能是 :(1)提升德育境界 ,把握宏观走势 ;(2 )认知德育对象 ,塑造德育主体 ;(3)把握德育契机 ,促成道德完善。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改革国家管理部门,按照“两山论”的观点改革核算制度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思想;二是政府主动担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社会治理机制等生态文明机制设计思想;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性思维、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等特色。习近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的历史贡献在于: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要范畴,丰富发展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思想,推动建立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把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它既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9.
德育场力及其整合与优化机制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场力是指德育工作者为实现德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德育方式交互作用于德育对象所产生的向德育场“场源”运动的力量。德育场力是一个矢量,它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其整合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影响德育场力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师素养、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德育空间和德育时间等。应通过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切入学生道德经验系统、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优化德育环境等途径来整合和优化德育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