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层面实现了一次质变,但未能从理论上完成同样的转变;邓小平理论承接了这一历史任务,其深入发展将带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刘勇 《江汉论坛》2004,34(11):24-2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根据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对此作了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探索和科学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世情和国情的变化,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外在条件、内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总结了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对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特征、对社会主义工作重点和根本任务上的新认识,这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发展史上,列宁和邓小平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研究他们的思想,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不同,但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1)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2)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立足点;(3)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民族地区充分发展起来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着眼点;(4)都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点;(5)都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恰当处理的问题.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农民阶级的要求,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当时严重的农民问题.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8.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为了防止权力失衡 ,列宁从机构改革和民主建设入手 ,对强化社会主义监督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科学地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条件下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真知灼见 ,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不仅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而且使这一思想更加丰富,并得到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启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序幕;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牢固的法制保障;四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五是提出小康社会构想,协调先富与后富之间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适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苑秀丽 《东岳论丛》2007,28(6):23-26
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热切期盼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谋求和平共处,保证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其中列宁对资本主义始终保持的清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和挑战相当直接和严峻。列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通过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根据,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基础。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对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并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完整的社会主义”等相关重要思想 ,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列宁没能作出深刻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拓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在继承列宁这一思想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构筑了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同时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因素发展社会主义 ,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邓小平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思想 ,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演进上。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与生俱来和与时俱进的对立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从“基本特征”的角度,分别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界定,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显示了巨大的现实意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抽象———具体———抽象或整体———部分———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演进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剖析这一演进过程,不仅构成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构成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分析效率与市场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效率决定公平的原则 ,并试图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公平是产生高效率的保证 ,而高效率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长发育阶段,邓小平的重大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两个必然改变"的思想;二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手段;三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四是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现实目标;五是对占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成熟程度和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六是首次创造性的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总路线.  相似文献   

19.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分别对苏联与中国的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及振兴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列宁与邓小平对各自经济改革所定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为“退却”,后者为“前进”。研究这一差异、原因及后果,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之成熟与发展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苏玲 《云梦学刊》2008,29(6):113-115
在中文版<列宁全集>、<列宁选集>、<列宁文摘>和俄文版<列宁论教育与教养>等书中.收入了列宁有关教育的重要文章、讲话、书信、批示等两百余篇.学习列宁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这些论述.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