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马克思“人的自我实现”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核心构成.人的自我实现包括确立自我本质的起始阶段、人性的建构完善阶段以及最终人的完整化全面化阶段这三个持续辩证的过程.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构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人通过劳动的自我实现,由于劳动本身内涵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二者当然又是交互作用的),从而人通过劳动所达到的自我实现程度便具体体现在这有着交互作用的双重关系当中。以此作为标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了人类自我实现或自由的不同程度。此种考察进路表明,马克思始终是通过紧密联系历史现实来理解人的自我实现或自由的,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也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还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以及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祥林 《江汉论坛》2006,1(1):24-26
提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样,都是从社会的整体或整体性的社会,而不是从社会的某一层面或领域来考虑的,因而对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作全面把握。马克思阐发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最切近的理论基础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系列中就已经蕴含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初步精神,它们体现或展示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构成内容。胡锦涛同志对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精辟概括及其展开论述,闪耀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光辉,是我们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李亮 《兰州学刊》2009,(5):33-3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所具有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它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现象和共性范畴。由于社会主义也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仍然具有二重性。从经济关系的分析入手,深刻研究扣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提供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哲学上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指出应用关系思维与和谐理念来认识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前,尤其应做到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发展目标所做出的又一次战略规划.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国家强盛从而导致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是国家回归社会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这段话使我产生了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建立起一门关于人的科学的冲动。本文拟从主客体的角度对人的自我实现这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哲学研究。 一、人的自我实现观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擅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哲学含义上来理解生产,形成了全面生产的理论。“生活的生产”处于基础地位。把物质的生产和人的生产作为其有机组成的生活的生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运动的展开过程。“精神的生产”是以生活的生产、尤其是以其中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同时又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是非商品性和商品性的统一。“社会关系的生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关系生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董嫱嫱 《理论界》2007,3(8):41-4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尝试用各种方式探讨发展问题。但是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却是经典社会学家如托克维尔、孔德等人对于西方工业社会转型探讨的产物。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吸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钥匙。在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其构建提供思想力量和实践启示,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作为人类历史新方位的共同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深入反思和揭示人在世俗领域的"非真实性"与共同体中的"非现实性".通过人与人互为目的 与手段的社会共同体、协作型经济共同体、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创造和累积现实的人的解放的真实条件,为开辟通达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前提是西方哲学的自由传统、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的"人的解放"理论分为黑格尔理性思想影响时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时期、与唯物史观形成同时的成熟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则是其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山 《学术研究》2005,1(4):85-90
长期以来,由于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一直处于遮蔽状态.而发掘和阐扬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又成为时代和当今中国实践的迫切课题.如果将马克思关于"社会矛盾的同一性"、"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对工业文明的深刻批判"、"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众化的社会人格"等"关键词"综合起来考虑,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轮廓便会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美学视野出发,当代社会构建存在缺乏对人的类本质的关照、自然被作为单纯的对象性存在、个人主体性失落等等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借助马克思美学理论对之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美学视野中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人的自觉存在状态和最高境界.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是社会需要与人对社会需要的自觉意识及其相互作用.人的自我实现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表征.人的自我实现的评价是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品格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论述,从“矛盾分析方法”、“社会有机体理论”和“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作了整理和分析,得出社会和谐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培育和重塑,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全面性是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月11~12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平安办"、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省委书记习近平写来贺信,指出一定要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以建设"平安浙江"为载体,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和谐社会,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9.
樊超 《理论界》2008,(2):110-111
根据马斯洛的相关论述,在分析自我实现者作为独特个人的各种表现的基础上,指出了他们对社会文化认同上的适应不良和内在抵制,以及由此所要面对的现实矛盾,同时也分析了自我实现者在缓和现实矛盾上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廓清中国共产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过的“革命马克思”的“经典”诠释,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全面引领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