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低保制度是以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就尝试在部分县(市)建立并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试点,2005年11月,全省162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通过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贫困群体提供了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还有效地防止了这部分人返贫,承担起了"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钟祥市城市和农村低保制度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实施,为打造全市"阳光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续保管理、分类管理、公开公示、低保听证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不断提高低保救助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城乡低保制度稳步推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宜都市已经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第一批城市低保AA级管理单位,农村低保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城乡低保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推广。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救助制度。但是近年来,有劳动能力的无业或者失业人员却成为了低保对象的主体,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对低保对象的救助要有度的要求,过度的保障反而会导致失业增多现象。不仅不利于低保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还会挤占国家的救助资源。所以,政府制定政策应该从直接享受救助性保障转向工作义务换取救助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居民,由国家和地方给予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的农村低保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至今已基本实现全国建制。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低保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和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最终对农村低保人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0,(18):19-19
4月22日,《深圳市低收入居民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深圳市政府四届一六二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办法》对深圳市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多项突破,将救助覆盖面从低保人员扩大到低保边缘人员,并且首次将非户籍居民纳入社会救助政策的考虑范围。  相似文献   

7.
<正>低保工作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汉川市低保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阳光操作规范化管理为核心,以为民解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城乡低保制度,完善各种有效机制,努力打造汉川阳光低保、诚信低保、满意低保新风貌。"阳光低保"的大胆创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局也被授予"全省城乡低保公开公示年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依法执行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8.
突出重点,救助体系抓完善,优抚政策抓落实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湖北省阳新县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农村特困家庭救助等制度为主要内容,形式有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工作主要是围绕保障线标准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  相似文献   

9.
荆门市辖6个县市区,总人口3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万人。近年来,我们把城市低保当作民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狠抓低保公开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着力打造阳光低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市低保对象达到9万多人;2003年初以来,我们共为6万多人调整了救助标准,取消了4000多人的低保待遇,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进出平衡。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09,(17):23-23
去年底以来.媒体先后报道了海南、河北、河南等地农村吃“人情保”、“关系保”和冒领低保现象,一批乡村干部得到严肃处理。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制度。最近召开的江西省社会救助和救灾减灾工作会议提出.该省把好农村低保申报审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村低收入群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省从2006年7月起,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和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都有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获得农村低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收入性贫困"设计的传统社会救助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当今中国社会,杭州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力图在健全法律法规、低保身份核查、实施分类救助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改革难以突破传统社会救助的模式,离建立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决策》2012,(4):14
社会救助温暖城乡.围绕建立健全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增长10%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年增长10%以上".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衔接.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逐步提高大病救助标准,继续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同时大力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着力救助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众. 防灾救灾保障安全.立足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健全政府主导、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制,构建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应急预案系统;加快中央救灾物资合肥储备库二期工程建设,确保灾后12小时内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加强救灾装备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通信网络;创建1 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低保资金投入数额庞大并逐年提高,其目标在于稳定社会,维系社会公平。成都市城镇低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城市低保覆盖率较低,基层力量比较薄;低保资格认定缺乏透明的方法;许多低保对象常年闲居在家,与社会相排斥。为解决以上问题,要建立社工介入城镇低保制度,加强对城市低保工作的监管,以及促进失业低保对象再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目标的三步骤战略,认为应逐步改革现行城乡独立的低保制度,并对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群体固化、影响扩大、资源潜能决定了单位转型管理必然要借助边缘群体力量,边缘群体有助于充实组织资源、强化集体智慧和实现整体协同。领导者可从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完善制度结构和激励结构、修正用人观念等方面着手,发挥边缘群体作用,推动单位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群体,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失地农民陷入贫困、大量农民工处于救助的真空地带、单亲家庭及其儿童贫困日益严重;在职贫困凸显。这些新贫困现象及其新贫困群体的出现,使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新的挑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积极应对新挑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织好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18.
数据     
《领导文萃》2006,(1):11-11
中国各项社会救助对象超过1亿人随着救助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纳入的救助对象总数已超过1亿人。这1亿多人包括每年有7000万左右的灾民能够得到灾害救助,民政部门直接救助的经常性救助对象5000多万人,包括城市低保对象2200万人,农村五保户300多万人,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低保对象约1500万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800多万人。(《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4日)山西撤出煤矿“官股”1.56亿元山西省目前共有947名国家工作人员或国企负责人撤出煤矿入股,涉及金额1.56亿余元。(《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11月23日)5000多亿元落入腐蚀黑…  相似文献   

19.
临时性救助制度是政府帮助社会上无法满足最基本生活需求群体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提高生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实施临时性救助制度,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完善的因素,对该制度的实施产生了阻碍。我国应该加快完善临时性救助制度中实施的问题,来解决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贯彻我国的基本国策,来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0.
吹风     
《领导文萃》2006,(10):6-7
李学举:国家下半年要着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今年下半年要着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建立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构建农村基层工作的平台,实现农村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创新。(《经济要参》2006年第51期)董大胜:审计署对银行业大案不手软审计长董大胜在分析了当前银行业案件的新特点后,进一步阐明今后金融审计的工作思路:毫不动摇地查处银行业大案要案;毫不手软地查处银行业大案要案;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华工商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