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对华援助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日本要求削减、修正对华海外发展援助(ODA)的呼声越来越大。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小岛朋之认为,为了地区的安全保障,日本有必要要继续采取以经济援助为支柱之一的对华参与政策。但与此同时,他又积极要求全面修改对华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2.
从1980年4月到2004年3月,日本对华官方发展援助(ODA)日元贷款的承诺额累计约29504亿日元,中方实际使用19400亿日元。从中方接受外国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绝对数量看,日长是中国最大的ODA提供国;而从相对规模看,日本对华提供的ODA数额又大大低于其他重点援助对象国,且呈持续编减之势。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从双方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度来看,日本对华实施的ODA规模并不大,动力也明显不足,究其根本源于日本对华ODA本身所追求的国家利益及对华关系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华ODA始于1979年大平正芳任首相的时期。20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大的援助国,日本对华ODA,特别是其中的日元贷款,支持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自2000年以来,日本大幅度削减对华援助,同时,外援重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战后中日友好的象征。对华ODA本是有益于中日双方的"双赢"举措,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却发生了重大调整,泛政治化倾向加剧。回顾日本对华ODA出台的背景、梳理其嬗变历程、分析其近期走势及发展前景,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战后中日友好的象征.对华ODA本是有益于中日双方的"双赢"举措,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却发生了重大调整,泛政治化倾向加剧.回顾日本对华ODA政策出台的背景,梳理其嬗变历程,分析近期走势及其发展前景,不难理解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6.
尽管上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间发生的一些不快及其引起的对立情感还在逡巡不去,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双方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但也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从中日关系中一个特殊因素--日本对华的海外发展援助(ODA)的角度研究中日关系问题,试图寻找两国长期合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调整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削减对华日元贷款,改变日元贷款的提供方式,改变对华ODA的实施内容等。这些调整的原因或目的是: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对政治、军事大国目标的诉求,迫于美国的压力等。这反映了日本外交资源的贫乏和外交手段的拙劣。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对华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开发援助或称官方发展援助 (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 :ODA)是带有政治外交目的和长远战略意图的一国对外政策行为。本文对日本对华官方发展援助 (ODA)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决策过程、政策调整、战略意图、实施现状、未来走向和理论框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和历史性考察。并认为 ,这一研究具有认识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分析日本政治外交和战略走向的现实意义 ,也具有追踪考察中日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对华经援的结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政府开发援助统计金额数字的横向对比,衬托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发达大国中的地位。通过对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大纲"及其演变,以及新旧"大纲"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理念、目的、原则、方针和重点的变化及其原因、动机等要害因素。并以中国为例,结合日趋减少、将最终停止的对华援助,分析了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作者本人以正面评价为主,宽容看待这一政策变化,继续利用日方资金、向日本学习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新《ODA大纲》的出台 ,标志着日本在新世纪对ODA政策的调整宣告完成。这次调整表现在大纲明确提出ODA目的就是国家利益、ODA政治色彩更加浓厚等。在某种意义上 ,这次ODA政策调整反映了日本在新世纪的战略调整及外交方向。与此同时 ,日本在新世纪前后也调整了对华ODA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TPP,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美国主导的对华制衡手段。然后列举了日本国内对待TPP的两种主要声音:经团联认为加入TPP是日本"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加入TPP谈判;反对派以农业团体为主,认为加入TPP可能毁灭日本农业、带来食品安全等问题。文章最后指出野田内阁将紧随美国"重返亚洲"的步伐,奉行亲美外交。尽管有诸多反对声音,但加入TPP的决心不会动摇。对华政策方面,日本已经并将继续使用包括TPP在内的多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制衡。  相似文献   

12.
杜晓军 《国际论坛》2012,(1):20-25,79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TPP,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美国主导的对华制衡手段。然后列举了日本国内对待TPP的两种主要声音:经团联认为加入TPP是日本"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加入TPP谈判;反对派以农业团体为主,认为加入TPP可能毁灭日本农业、带来食品安全等问题。文章最后指出野田内阁将紧随美国"重返亚洲"的步伐,奉行亲美外交。尽管有诸多反对声音,但加入TPP的决心不会动摇。对华政策方面,日本已经并将继续使用包括TPP在内的多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制衡。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从中日关系发展的整体格局分析,中日关系整体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但对华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仍然在积极推进.结合安倍政府对华文化交流开展的现实,借助互联网的对华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以日本传统文化、日本流行文化以及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并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相关平台等流行范式,呈现出非政治性趋向、多元化传播趋向以及经济导向趋向的特征.对华文化交流的网络范式构成日本对华文化交流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分析日本对华外交与中日关系的重要变量所在.随着中日关系的有效改善,未来日本对华文化交流在实施范式与内容层面都可以实现有效的扩充,更多日本文化产品将可能在华流通;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将使这一范式更为充实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主党执政以后,尽管民主党在其政治纲领中表示遵守《中日联合声明》,鸠山政府也表示要对华推行"友爱外交",但由于民主党涉台政策"两面性"、"友爱外交"局限性及国会亲台势力的重新分化、组合,民主党政权仍然会秉持"一个中国"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不破坏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日台关系。中国应在巩固中日关系既有框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日外交,推动日本对华友好力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此前作为学者个人建议的"中美集团"(G2)概念迅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崛起"和"霸权衰落"两大讨论现时交汇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如何因应中国的崛起和即将到来的后霸权时代对美国的挑战。不断扩大的共同利益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需要,促进美国对华认知逐步改善。但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缺乏对中国道路的必要认同和对中国意向的足够信任。这导致美国在推进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仍将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防范。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将加大对中国的责任压力和行为塑造。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外援重点转向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 0 0年以来 ,日本在大幅削减对华政府援助的同时 ,逐步将外援重点由中国转向印度。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对外政策调整导致外援方针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但将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中国应对其中传递出的信息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从1993年度起,中国已成为接受日本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今后中国仍是日本企业热衷投资的对象。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规模、速度、地域分布和产业分布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后,15年内其他成员方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仍可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继续采用"替代国"办法,这将直接导致高额反倾销税.但若中国被诉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则其实际价格和生产成本将被采信为"正常价值",从而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本文结合两个案例,讨论在反倾销应诉中,中国企业应该如何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以及应诉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华援助,使中国继续抗日,以赢得盟军对日决战的准备时间。为此,1942年3月,罗斯福派曾任驻华使馆武官、对中国十分熟悉的史迪威中将担任中国战区参谍长,作为美国总统代表和驻华美军司令官与蒋介石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