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与英国产业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中外古今经济史,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予以探索,考察其停滞状况。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时,主要是把中国与西欧对比,把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对比,把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欧洲国家的同一进程对比,并探究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欧那样及早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然后论述英国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影响。由于产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才有可能用洋枪洋炮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也只有从此时起,中国才开始真正察觉其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弊病。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和日本棉纺织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研究》等文章中,徐新吾先生反复声明农民家庭的纺织分离是商人支配生产的前提。对此,笔者曾在拙作《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刍议》中谈过不同看法。近年,徐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六年四期,后面简称“徐文”)中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他说,比之西欧小农经济,中国小农经济有着更高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同意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之长期延缓归因于社会形态的不够成熟和完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完备程度远远高于西欧封建社会,这才是发展长期延缓的原因。作者从中国和西欧两种封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因素、社会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同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封建社会可以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个阶段.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比西欧长得多,因为中国的地主经济阶段比西欧长得多.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迟缓问题的实质.西欧进入地主经济阶段和在农村中产生资本主义是同时的.中国进入地主经济封建社会,是由于要突破农村公社--井田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因而以秦国的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天下为契机,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土地民得以买卖,变领主经济为地主经济,在政治上废封建、置郡县,变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地主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及由其产生的三位一体公式、官僚政治及其支柱科举制度这一政治上层建筑、儒家学说这一思想上层建筑、被科举制度打乱的阶级关系,即四位一体公式等,使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得以延长,资本主义产生困难.  相似文献   

5.
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乃是就中国与西欧封建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较而言的。围绕其原因的争论,从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性质问题讨论起,迄今己近五十年了。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讨论过的问题一一备举,只择代表性的论点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农奴制再版”这个术语,是恩格斯于1882年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出来的。恩格斯用这一术语来说明中世纪末,特别是十六世纪中叶以来欧洲中部与东部农奴制度的强化。东欧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西欧相比,罗马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影响较小,生产力的发展比西欧落后,因此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要晚。斯拉夫人一些国家大都没有经过奴隶制阶段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的成长期较长。当十五、十六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已经产生资本主义时,中欧与东欧各国却出现了农奴制强化的现象。而这种农奴制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早期(公元5~11世纪)盛行的剥削形式,所以恩格斯称它为“农奴制再版”。  相似文献   

7.
封建庄园是封建社会一种大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单位,是无论在西欧还是中国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本文拟对中、西封建庄园进行比较,弄清二者的差异,着重点在探讨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一、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考察中西封建庄园,必须先从土地所有制着手。我国的封建庄园的土地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则是领主等级占有制。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权属于最高封建主,受封者得到封土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会世俗化不仅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督教会世俗化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政体及其产生原因初探李增洪在西欧封建社会每个居民既是世俗政权的属民,又是上帝的信徒。世俗政权与教会的教权同时并存,二者相互勾结利用的同时又各具独立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二元政体,国内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等级的严格性问题。迄今学术界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有关的论著,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缺乏西欧那种硬性规定的土地所有制等级结构,此结构使得政治名份和土地占有两种因素在形式上分离。中国学者争论的焦点就是政治名份与土地占有是否相符。由于争论的双方均将政治权力与土地买卖的作用对立起来,导致了该问题的旷日难决。本文试图综合政治、经济诸因素对中国封建等级的形成基础进行动态考察,阐述这样一对从静态与孤立的角度均相互矛盾的客观事实,如何有机地统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从而使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政治名份与土地占有始终保持着旋转和谐。  相似文献   

11.
农业近代化问题是西欧乃至世界历史中的重大研究课题,近年来,学术界对此加强了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是,关于何为农业近代化即农业近代化有何特定内涵问题,有关文章似乎缺乏完整、准确的界定。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发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业,...  相似文献   

12.
在原始公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演进的过程中,村社制的存在或残留,是奴隶制或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东西方均无例外。中世纪西欧农村公社形态长期留存,对其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时,才逐步消亡。本文拟就农村公社与西欧封建社会,再谈一些浅见,(1)谬误之处,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13.
前言在中国漫长而发展迟缓的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盛行。鸦片战争以后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之间,社会大动荡,封建制度解体,民主与科学得到了比封建社会远为长足的发展,但比起西方的先进国家来,中国仍是十分闭塞和落后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学术界对于城市问题的研究益趋活跃。研究中外封建城市及其比较的文章也日益增多。中国和外国的封建城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各自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封建社会的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各国封建城市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点。有些城市甚至形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封建城市不同的特殊规律。本文拟就西欧一些封建城市的领主权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1644—1840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它直接奠定了中国现代人口规模的基础。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对于发现中国人口增长的规律,寻求人口增长过速的本源,探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的办法等,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一) 探讨清前期人口迅增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不首先考察一下清代各个时期的人口状况。清代各个时期究竟有多少人口?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和不精确,这一问题很难求得完全无误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儒学或曰儒教,是中国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前期,它曾适应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进步作用。但是,十九世纪中叶前后,中、朝、日三国开始向近代转化,儒学便变成束缚社会前进的东西了。因此,儒学,尤其是在三国都处于“官学”地位的朱子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中,先进的知识人努力采西学之长,积极探求能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新意识形态,由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哲学、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中西历史比较时,有一种现象极易模糊人们的认识。这就是,当今发达的西欧地区,从历史上就是国家林立;而近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的中国,二千多年来却基本上是个政治统一的大国。因此,似乎政治的分立比政治的统一更能推动历史的前进。早几年就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之所以发展迟滞,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个重要原因,因为“大一统”导致了社会缺乏竞争、缺少生气。持此论者总要搬出西欧的例子,认为那里从中世纪起出现了众多小国,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比争大大加快了西欧历史的发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顾或不知欧洲历史之具体发展过程的结果。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商业与商人,史学界有不少偏见。如认为,当时既然典型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那就不存在商品经济,某些生活必需品“时断时续的、偶然的交换,……从商业的特性与专门意义上看来,不能被认为是商业活动”;或认为,当时即使存在商业活动,但交换行为主要仅限于盐、金属以及供上层阶级消费的东方奢侈品;还认为,当时西欧的商人都是外来行商,往往没有本地商人等等。究竟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时,其中是否存在着商品经济?如果存在着商品经济,其内容如何?商人状况又如何?这些都是西欧封建经济史上值得探讨、而为我国史学界长期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存在自然经济背景、社会根源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宗教、人身自由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点。从古到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结构都与西方世界不同。因此与其牵强附会地说秦以后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郡县社会更准确。同时,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的是发展到顶点的、衰败的郡县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既没有奴隶社会,也没有封建社会,当然也就不会自然出现欧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更不会有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了。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昭示未来,过去的财政形态中蕴涵着今后财政形态的基因,从中外财政形态演化的比较中,可以对财政改革的方向产生有益的启示。我国流行的"国家分配论"将中国帝制时代与西欧封建庄园制时代的财政都归入封建社会财政,对历史缺乏阐释力;"公共财政论"将公共财政看做西欧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的财政形态,也不符合历史与现实。从财政主体结构的角度,通过对中外财政形态的比较,可将中西财政形态整体概括为"封建财政-帝国财政-全能财政-宪政财政-公共财政"的演化过程,不同国家的具体演化过程又有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的宪政财政形态自然演化过程,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帝国财政时期,对当前中国的宪政财政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公共财政是中西财政演化共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