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2.
贞悔二字,《周易》经文常见。通检450条卦爻辞,贞见于108条,悔见于32条,贞悔同见于10条左右。《尚书·洪范》载:“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卜五,指雨、霁、蒙、驿、克五种龟卜兆象。占用二,衍忒,指蓍筮重卦分为贞悔,演变以占用也。古人筮占,揲蓍曰衍,即排演蓍草以成六爻。下三爻曰内卦,称贞,上三爻曰外卦,称悔。若爻有变化(忒者,变也),则称演遇的本卦为贞,变生的之卦为悔。《左传·僖公十五年》秋,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蛊》卦下巽上民,巽的卦象是风,艮的卦象是山,所以卜徒父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国语·晋语》晋重耳筮得国。筮得贞《屯》悔《豫》。《屯》是遇卦,《屯》初,四、五爻皆变。变生的之卦为《豫》,故曰贞《屯》悔《豫》。由此可见,贞悔在易卦里有着特定的含义,贞指内卦,本卦;悔指外卦,变卦。然而易学家们对于卦爻辞中之贞悔的解释,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正> 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中,凡阳爻称九而阴艾称六。一卦的阳爻自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一卦的阴爻自下而上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据近人研究,古代《周易》卦爻中并无初九、初六、或用九、用六之称。即便到了春秋时代,由《左传》《国语》的记录来看,人们用《周易》占事或论事,在分析卦艾时,仍无九、六之称。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不然,《周易》有之,在  相似文献   

4.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孟子译注》一书,无疑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但是,我感到该书对"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的译文,有几处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今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孟子》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相似文献   

5.
《左传》依时叙事.《左传》事始,或以具体时间,或以模糊时间.其模糊时间的体现方式有二:一为"……也",一为"初".在《左传》中,单字成句,起领起事件作用的"初"共有100处,一般通过"初+时间+结果"初+评论或预言"两种形式与正文结合.观察《左传》以"初"领起的事件,一则事发于清萍之末,又有祸起于萧墙之内,再则义见于因果之间.以"初"补入或插入事件是《左传》保证依经、依时叙事体例前提下,为使事件完整丰富而创设的叙事手段,基于叙事需要,也显示了作者主观结构事件的意愿,同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左传》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6.
谈“近亲通婚”对两汉政权的影响汪春泓中国古代有“同姓相亲,其殖不繁”(《左传》)的说法,已对近亲通婚后果有膘陇的认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而同姓不婚之制...  相似文献   

7.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8.
屈原生辰为吉,其说始见于王逸《章句》.《章句》释《离骚》首二句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于,於也.正月为陬."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已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王说有两层意思,一为"寅为阳正",而屈原降生适逢"三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10.
训诂笺识     
二句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伍员奔吴故事。故事说楚大夫费无极忌贤妒能,诬陷伍奢欲与太子建叛变,使楚平王拘捕伍奢之后,又设圈套置伍氏父子于死地:“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  相似文献   

11.
《左传》赋诗历来以其浓郁的文学性引人关注。郑玄曰:"赋者或造篇,或诵古。"但人们对《左传》赋诗的研究多集中于后者的"用诗之能",而较多忽略前者创作行为的自然发生与独特表现。对《左传》"造篇之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从创作论的角度发明"诗"之来源;对《左传》"诵古之赋"的研究则有利于了解春秋人对"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思想,从传播论的角度验证"诗"之流布。  相似文献   

12.
<正>"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传统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多有发明,渐趋深入。本文试图就"比兴"说发展的线索、原因及其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所具有的价值,探讨一下它和古代现实主义的联系。 "比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必大师……教六诗:曰风,日赋,曰比,日兴,曰雅,曰颂。"汉人《毛诗序》亦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烦。"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疏日:"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成形。用彼三  相似文献   

13.
《左传》文公十六年伐楚的戎人,长期以来,被认为在楚国西部.据《左传》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杜注:"戎,山夷也.大林、阳丘、訾枝,皆楚邑."对于这支戎人的所在,未曾言及.到了孔颖达作疏,事情似乎有所明朗.他说:"四夷之名,随方定称,则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其当处立名,则各从方号.……故楚西亦有戎.戎是山间之民,夷为四方总号,故云山夷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关于戎在楚西的最早陈述.  相似文献   

14.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相似文献   

15.
《左传》记载了楚大夫陈公穿封戌擒拿郑将皇颉,王子围与之争功的故事,但《史记》却记载陈公为公子弃疾。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对相关传世文献中"陈公"之记载差异等问题关注不足。上博楚简《申公臣灵王》可与《左传》对读,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相释证,为厘清相关史实提供了新的思路,《左传》"陈公"乃"申公"之误,"申""陈"二字音近互通,左氏把申公事迹混淆到了陈公身上。  相似文献   

16.
楚怀王为太子时,屈原曾经当过他的老师.楚国历来就有太子师傅之类的官职.春秋时,楚成王之太予商臣,得其师潘崇之谋,弑父自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庄王又使大夫士亹为太子箴之傅(《国语·楚上》),楚平王亦使伍奢、费无极为太子建之师(《左传·昭公十九年》).屈原之任太子师傅,虽不见于记载,却是一桩班班可考的事实.其证据有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礼制,从多个角度对<礼记·曲礼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中"君大夫"一词的释义进行了辨析,指出郑玄注释之失及后人沿袭郑注之误.  相似文献   

18.
《江雪》一诗为柳宗元获谴后,流寓永州所作。诗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和他的《永州八记》虽有诗、文之别,但体调极为相似——都是追求一种寂寞的美感,在孤独寂寞之中自寻安慰。作为这种心境的独白,他还写了一首《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磵,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机。……(中略)。  相似文献   

19.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20.
“有亡荒阅”语出《左传》鲁昭公七年。杜预注:“荒,大也。阅,蒐也。有亡人当大蒐其众。”史学界多认为这是搜捕逃亡奴隶的法令,各种大学、中学教科书无不持此说。然证之以先秦史籍,似凿枘不合。 《左传》鲁昭公七年记楚人申无宇执逃亡阍人于章华之宫,而自辩于王前曰:“……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