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地名又是承载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民族语地名的分析,以探求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族语地名民俗蕴涵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青海高原山峦、河湖等地的民族语名称,揭示青海高原地名的多语种性和各民族语地名共存的现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本文从民族语地名的命名和对自然崇拜的分析中研讨地名与民俗学的关系及有关民族历史、宗教、心理和民俗事象,并说明它们的轨迹和多元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3.
底层民族语地名是指那些历史上以某种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当我们翻阅史籍时,不难发现诸如牂牁、且兰、维摩、句章、句町、罗浮山、乌风山、乌戎山、余不、余鱼等地名。对于这些地名,不能望文生义,它们都是些以表意的方块汉字记录下来的民族语地名。如果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认真的整理研究,是能够发现这些地名来自何种民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青海作为多民族迁徙、活动的交汇地区,曾留下丰富的民族语地名。本文运用地名学的基本原理,探讨这些地名在青海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交流及民族关系史上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其历史文化内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疆多语地名的语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的交汇地区。该文历述新疆多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并且通过现有的用汉字标写的新疆汉语地名的民族语考证,用语言学的音变原理分析、推断出这些地名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满语、锡伯语、塔吉克语等的来源,从中看出新疆诸民族迁徙定居的分布格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一、从地名看语言演变 地名与语言 地名是人类社会产生语言之后,对周围地理实体加以识别和指称的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生活环境的社会历史产物。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地名都是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字而形诸记载的。 地名和语言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在地名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名如北山(封川)、黄岩洞(渔涝)等反映自然界的特征,特别是地理的特征,而文化地名如天地坛(封川)、下营(杏花)等则是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以及心理等影响的。 地名有其持久和稳定性的特征。它一经命名,往往历时不仅长于人的寿命,甚至比创  相似文献   

7.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这不仅因为任何地名都是由语言加以表示的,而且地名这种现象还具备了内部结构、所指对象以及特定功能等语言学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地名作为社会现象、历史产物和地理事物,它又往往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无疑是通过语言材料来表现的。所以,我们从语言的角度考察地名,不仅可以了解地名语言的一般结构规律及语用特征,还可以从中揭示出蕴藏在地名语言中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态。 有“千岛”之称的舟山群岛,由1027座岛屿和816个礁石组成,其中已命名的岛947个,礁石816个。因为有的是数岛共一名,故实际岛名数为932个。本文把除十个列岛岛名外的922个个体岛名作为考察其语源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建设、语言事实描写和非语言证据等方面评析国内外"时—空隐喻"研究现状,认为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就某一种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二是较全面地就此专题进行研究的不多,三是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的不多。文章最后强调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宝库亟需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西域地名的语属分布情况、形成历史过程及民族语类别;西域地名语属的不确定方面;西域地名语意的文 化意义、语意类别及最具代表性语意地名等。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古典诗歌中撷取大量诗题诗句,从地名相同、一地多名、地名泛指、地名省称、地名旧称、地名改变、政区治所变化而名称不变等七个方面,探讨古典诗歌地名特点,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傣语、壮语、泰语等语言。同属壮傣语支,因此这些民族语的地名通名有许多共性,而且傣族和泰族后来在文化上接触频繁。而且都信仰小乘佛教。都从巴利语中借进了一些通名;这些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地名通名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较这些地名的异同不但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分布和迁徙,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和文化也相互渗透。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交际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是从形式上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转换通过翻译得以实现。准确的翻译使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无障碍。而人名地名翻译中零文化转换的情况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却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人名地名零文化转化的现象,分析了零文化转换的趋势和理据,从而阐释了富含文化因素的人名地名零文化转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阿尔泰系几个主要古代民族迁徙的历史记载入手,运用地名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论证青海高原阿尔泰系古代民族语地名的族居问题。文章具体考证了投延、伏俟、慕贺、车我真等地名,从古代吐谷浑语地名与分之土族语音又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提出古吐谷浑为今土族先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基本功能就是区别和标识地理实体。地名起源包括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和文字地名等几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地名也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现在,地名命名的对象已不限于传统的地球表面,月球、金星、火星等星球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地名。  相似文献   

15.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地区的许多地名、山川名是以民族语命名的。今天研究这些名称的来源及其演变,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夏家骏同志的《松花江释名》一文(载《地名知识》1981年4、5期合刊。下简称《释名》),用日人白鸟库吉和小川裕人的观点,认为松花江、嫩江、呼兰河皆“以水色而命名”,嫩江源于女真语,义为“碧、青”;呼兰河古名“忽刺温”,源于蒙古语,义为“赤”;松花江源于女真语,义为“白水”、“白河”、“白江”。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其他材料,以证明其结论。事实上,这些结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地区有许多“三国地名”。这些三国地名中,一部分本属旧地名,因三国人物或三国历史事件而闻名于世;另一部分直接源于三国人物的更名或取名,属于典型的三国地名,其中,以刘备更名的三国地名为最多,也最富于历史传奇色彩,而刘备乐于更改地名,又多半源于其浓烈的迷信谶语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名区划初探卢忠,甘华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使用八十种以上的语言。这些由不同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各有其特点。本文拟从民族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我国的地名区划,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同行学者。一、地名区划原理地名区...  相似文献   

20.
“隘”是宁波地名常用字,它的读音非常特殊,读ɡà,不读ài。宁波地名“隘ɡà有音理依据,有历史渊源,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权威字典、词典应该增补“隘”的地名读音ɡà。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又能为读者查考提供便利,同时也符合保护地名文化资源、尊重地方语言权利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