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内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而且要坚持走群众工作路线,一篇好的调查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和理论著述中,都是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如何来认识、估价这个问题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曾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却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成为每个革命战士都知晓的至理名言。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十一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毛泽东当年所倡导的调查研究,对于共产党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可以说,没有调查既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新的形势下,必须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毛泽东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广义地看,毛泽东正是沿着调查研究之路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引向深人和胜利,成为20世纪东方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即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毛泽东的这一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和精髓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时,毛泽东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并投身中国革命。从20年代到30年代,毛泽东在其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王慧娟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从事调查研究活动的开拓者。他的调查研究活动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过程中。他的调查研究既注重实践活动,又注重对调查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调查研究的极为丰富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建党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一、毛泽东建党学说产生的时代条件毛泽东建党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 ,研究毛泽东建党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同研究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是一致的。1.从国际条件看 ,毛泽东的建党实践和建党学说的产生 ,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一直把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置于较高的战略位置,把保持党的先进性看作党解放人民群众、实现民族振兴的可靠保障。毛泽东本人虽未明确使用“党的先进性”的概念,但与时俱进地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毛泽东矢志不渝的建党纲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它的发掘和整理,使我们未能看到其独特而珍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有重要意义。中国革命胜利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则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过渡的条件,毛泽东在抗战前夕就明确指出:“在将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学说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建立了一支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斗争的无产阶级干部队伍,形成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和管理制度,奠定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革命和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时至今日,毛泽东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仍然闪烁着真…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具有鲜明的特征。在新时期 ,坚持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方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王秀国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既是这一优良作风的创立者,又是一贯倡导和实践者。然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又恰恰是在这一根本原则上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造成了他个人以及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悲剧。我们深...  相似文献   

13.
被毛泽东誉为“我国农村伟大的、光辉灿烂的希望”的乡村工业化,于1958年正式提出,随处掀起大办农村工业的高潮,全国农村到处呈现出铁水奔流、机器轰鸣的热闹景象。毛泽东企望藉此达到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和工农差距,走农村人口就地转移新路,培养亦工亦农、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等多重目的,从而实现其生平所追求、所醉心的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但在毫无基础条件下一哄而起、求成过急的乡村工业化实践,暴露了很多问题,造成了农业基础地位被削弱、工农业比例关系失调、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等严重后果,因而从总体上看是一次失败的实践。但实践的顿挫只是矫正了毛泽东的某些偏急认识,而没有动摇他对乡村工业化目标的追求,直至晚年毛泽东犹不能忘情于乡村工业,从而为乡村工业由沉寂而复苏、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进行回顾 ,认真分析其贡献和不足 ,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铮 《兰州学刊》2001,(2):11-13
管制是政府利用法规对市场进行的制约 ,可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间接管制指反垄断政策 ,由司法部实施 ;直接管制指由行政部门直接实施干预 ,又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组。经济管制是对特定行业的管制 ,尤指通讯、电力等与自然垄断相关的产业 ;社会管制是不分行业的管制 ,例如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管制 ,涉及各行各业。政府管制的前提是市场失灵 ,2 0世纪 2 0年代末发生在西方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于战后的西方各国 ,管制的范围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 7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 ,一场以…  相似文献   

16.
民主、法治和人权是宪政的三大要素,保障人权是宪政的目的。人权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领导了中国苏维埃的人权建设,重视公民的人权以及人权的保障,苏区公民享有真正的人权。一人身自由权利即公民有人身自主权,有居止行动的自由权,不受他人的支配或控制,其身体不受非法的侵犯。毛泽东批评了部队滥施肉刑的盲动主义错误,并指出了其危害:“各部队中凡打人最厉害的,士兵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如何反腐防变(反对腐败防止蜕化变质),继续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探索,无论其正误得失,都给我们以启迪。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毛泽东反腐防变的理论与实践,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廉政建设。在八年抗战期间他多方面对廉政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开展防腐思想教育 ,着力于从思想上筑起防腐拒变的坚固堡垒 ;健全法制 ,以法保廉 ;加强民主监督 ,依靠群众反腐 ;廉政、勤政一起抓 ,开展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 ;领导干部带头倡廉反腐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婚姻制度腐朽落后,毛泽东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把打破封建婚姻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立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全新婚姻制度,实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伟大变革。毛泽东不仅是这场变革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也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相似文献   

20.
刘林元 《东岳论丛》2019,40(3):5-13
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由理论变成了实践,对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