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有人称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象苏州秀气的园林,淡雅清峻,玲珑透剔。陆文夫自己也以园林比小说,说“网师园是个短篇”,“它小巧秀气,比例、尺度缩小。十分怡人。”对于陆文夫小说的读者来说,这不难体会。然而,作为一座园林,不能设想其色彩是单调的,除了其布局结构的精巧独特外,色彩的丰富和斑斓不可缺少。陆文夫的小说对于色彩艺术独到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探索陆文夫小说的色彩艺术,对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不无裨益。陆文夫还没有作过关于小说色彩艺术的理论阐述,这也许是他正埋头创作、精心构筑之故。然而,他的小说色彩感是何等浓烈!自然界和社会本身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陆文夫是善于对社会世象进行调色的作家。尽管陆文夫作品中对色彩描写的词句那么少,有时几乎整篇作品中也找不出多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表色字眼,但色彩感依然十分鲜明。那么,其奥秘何在?依笔者浅见,陆文夫小说色彩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陆文夫对小说色彩追求的是整体性艺术效果。在小说创作的艺术实践中,陆文夫深谙小说这种文体的整体性优势。曾有人说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写得很美,陆文夫却把“美”归功于苏州这个整体,他说:“如果真是比现在写得美的话,那也不能归功于我,得归功于苏州。苏州的姑娘长得美,园林美,小巷也有一种深邃而宁静的美。”(陆文夫《〈小巷深处〉的回忆》显然,其色彩艺术也最宜于在整体性中表现。美国学者利昂·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一书中曾精到地指出:“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复杂的画面系统。”他把小说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正> 邓友梅与陆文夫都是在市井小说方面独树一帜的当代著名作家。从1979年开始,邓友梅把精力都放在了市井小说方面,尝试创作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他曾说:“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话说陶然亭》问世后,文坛震惊。紧接着,《双猫图》、《寻访“画儿韩”》、《〈铁笼山〉一曲谢知音》、《烟壶》、《那五》等联袂而来。这一组独特的、充满耐人咀嚼的北京风味的市井小说,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别开来,形成了邓友梅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陆文夫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把苏州作为表现的艺术对象,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小巷文学”或“苏州文学”。特别是《美食家》这部中篇,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市井小说的佳作,也是陆文夫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它与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作品,  相似文献   

4.
再论陆文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文夫创作历程的“三级跳”《陆文夫论》主要是勾勒他的“三起两落”的曲折艰辛的生活和创作历程,画的是一条波浪形的起伏曲线。而《再论陆文夫》是试图探究他创作道路上的艺术经验。陆文夫在艺术领域的足迹,是一条不断向高处攀登的上坡路。回顾陆文夫的创作经历,倒很象一位三级跳远的健将。他先跨进两大步,再趁势向前腾跃;他在沙坑里的落点很远,成绩优异。陆文夫的第一步是《荣誉》小说集的出版,《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的发表,使他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人。但当1980年陆文夫自选《小巷深处》短篇集时,他大刀阔斧,将《荣誉》小说集中的八个短篇删去七篇,仅是《荣誉》幸运地入选了。他用自己的取舍宣告他这一时期中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较为一般的先进事迹报导,它们缺乏文艺的素  相似文献   

5.
陆文夫同志从1978年发表了获奖的短篇小说《献身》以后,他的创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他一生创作的最佳的年华。1979年发表的《特别法庭》,1980年发表的《小贩世家》和《唐巧娣翻身》,1983发表的《围墙》、《万元户》、《美食家》,大体画出了陆文夫这几年创作发展的轨迹。那么,为什么陆文夫这几年的创作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呢?主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由于他对生活有深刻的见解,因而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能够从很平凡的题材中,发现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写出受人欢迎的作品来。这恐怕也是历史上那些获得成功的优秀作品的一般规律。如果比较一下《红搂梦》和《金瓶梅》,就很容易发  相似文献   

6.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和诗人。在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我认为短篇小说《沉船》是富有特色的一篇。因此,探讨这篇作品,不仅对进一步认识作家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必要的,而且对更好地继承发扬“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传统,也是会有裨益的。王统照的《沉船》不是作家随便涂抹的一篇文字,而是代表衷作家创作思想上的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7.
陆文夫是一位在创作上正出现令人欣喜的新趋向的作家。他于1977年重新步入文坛以来,短短几年,就以《献身》、《特别法庭》、《小贩世家》、《万元户》、《围墙》、《美食家》等上乘之作奉献给读者,使人们明显地感到:陆文夫迈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已经达到的高度,有了新的成就、新的飞跃。从1953年到1964  相似文献   

8.
周健明创作《湖边》与《柳林前传》,前后相隔十五年。从这两部长篇小说,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同一种事物的两种鲜明对立的态度。从这种自我矛盾的表面现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勇敢地跨出的三大步。这体现了至今为止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小说创作视角地变化,正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作者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也正是作者坚持走文学创作现实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是作家从思想到艺术的一个跃进。  相似文献   

9.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苏童陆续推出了三部长篇作品,分别是2002年的《蛇为什么会飞》、2006年的《碧奴》和2009年的《河岸》。这三部作品和作家以往的作品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化,可以说是作家在新的文学创作环境下的创作突围和艺术探索。本文试图从女性叙述的角度从一个历时的层面上来综观苏童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新变,进而分析其背后的艺术因素,以及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三寸金莲》以客观甚至有美化之嫌的笔调,提供了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的“民俗场”及典型人物,旨在使读者洞察民族精神的潜历史。本文试图从作家创作心态与作品艺术效应等方面作粗略的考察,以期通过文本解读对民俗文化作品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姚内奇》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高峰长期的作品。在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和揭露庸俗习气为题材的作品中,它完全可以与《套中人》、《醋栗》相(?)美,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作家成熟时期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浅论巴金代表作《家》的抒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成就巨大 ,艺术特色显著 ,而最为重要的艺术特色 ,则是浓烈的抒情性。本文从人物的抒情形象 ,抒情心理 ,个性化语言以及悲剧场景描写四个方面论述了《家》的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 ,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即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人的直率、真挚、坦白、明朗。另外 ,文章还指出 ,由于作品写于五·四时期,因而作品中就既有一种充溢的感情 ,又往往带着浓重的忧郁 ,这既是《家》的风格 ,也是作家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15.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大作家或者知名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杰构?从文学史上的现象来研究,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努力创造有特色的作品。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如同许多大作家一样,虽然创作过大量好的作品,然而也有失败之作,这是不足为怪的。以好的作品来说,各自的创新也不一样。解放前他写的最后一部长篇《锻炼》,可谓力作,  相似文献   

16.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依据作家自己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肯定地把它的写作时间确定在1925——1926年间。至于它所反映的生活,作家则更为明确地表示过,那是民国八、九到十一、二年间在北平发生的事迹。而这正是老舍本人在北平北郊教育界供职的时间,书中所写的人与事都有相当扎实的生活依据而决非向壁虚构,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格调。虽然正如老舍本人反复讲到,我们评论界也有同志已经指出过的,作为一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还说不上是很成熟的作品。但文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形,一位大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其本身讲也许还不很成熟,甚至很不成熟,但它却由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作家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潜力,萌芽了作家以后整个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特点而理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老张的哲学》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由于规模较大,人物较多,线索较繁,场景较复杂,艺术构思一般要比中短篇艰巨。所以,多数小说作家往往是先写短篇、中篇而后才写长篇的。但也有一些作家却是从写长篇开始他的小说创作的,杜鸭程就是这样。延安保卫战是人民战争的一个光辉范例。杜鹏程亲身参加过这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争,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和直接的感受,为他创作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可能成为现实,从生活到作品,艺术构思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保卫延安》从最初一百万字的大型报告文学,到出版时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艰  相似文献   

18.
陆文夫新时期的作品,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而思想方面的提高,尤为突出。一陆文夫作品思想上的提高,首先表现在作者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就事论事、就人写人的局限,注意到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熟悉陆文夫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陆文夫一向善于写凡人小事,他过去的影响较大的作品,如《小巷深处》、《平原的颂歌》、《没有想到》、《葛师傅》等,都是这样的。这些作品赞扬了新人新事,歌颂了新的社会制度,写得单纯明快,晓畅流利。但是,这些作品往往局限于它本身的狭小范围之内,提不出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因而给人以浮泛之感。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整理重版自己的旧稿,尤其是1940年代在延安、重庆时的诗文时,有较多的删、改、增。本文以诗集《夜歌》和长篇论文《关于现实主义.序》为例,说明何其芳作品不同版本的修改情形,从而在一个特殊角度折射社会政治形势、时代思潮的变动与作家的创作、文化心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