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孙宅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京210013)发生在1937年底、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残忍的手段,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那扬子江畔的累累白骨,秦淮河水的无尽...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30万以上的同胞遇难。“30万”,这一数字,不仅被郑重记录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而且已经被赫然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壁上。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用来声讨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以及中国人民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生动教材。 但是,近年来,在日本却有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在南京人口问题上大作文章,企图用一个被歪曲了的南京人口数字,来推翻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血腥事实。日本北海道拓殖大学讲师田中正明,就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出所谓“质问”:“市民二十万,防卫队五万,合起来当时南京人口就是二十五万。即便一个没剩  相似文献   

3.
距今已6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历史记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抚摸曾经的伤痛,铭记历史教训,呼唤永久和平,不仅仅在于必须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更重要的是对这段残酷历史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现实启示,这就是:中国必须强大起来,足以使任何外敌望而却步,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中国人民必须增强当代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发奋图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简称《史料集》共72卷),张宪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联合驻宁各高校、档案机构、研究单位的学者,先后于2005年、2007年和2010年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的“六个星期内”,南京城的恐怖达到了极点。约有“20万以上”的中国被俘军民被屠杀,有“妇女二万人”被强奸,有“三分之一”的城区被烧毁。这时南京城水、电、通讯全无,尸体堆积,房屋变成瓦砾。而被日军杀剩的 20—25万平民得以不死,完全是由于有15位外国中立人士所组织的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进行救援工作的结果。这是中国人民永远应该感谢的。本文本此目的,对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的救援工作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日军大屠杀期间始终留驻南京的二十多名西方侨民,除了忙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工作,奋不顾身地救护中国难民,与失去人性的日军暴行斗争外,还冒险用他们的笔与照相机乃至电影摄影机,记录下他们亲见亲闻的日军暴行,然后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途径,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将这些极其珍贵的材料,送往上海与海外,提供给各国新闻媒体;同时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发表演说,进行社会调查等,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这是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 ,日本教科书事件后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相继建成 ,架通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记忆通道。在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情感 ,两者相互缠绕 ,共存共生。幸存者对大屠杀的史实记忆刻骨铭心 ,而他们的情感记忆更多的则表现为宽容。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创伤记忆理应置换为人类追求和平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大肆屠杀中国难民和俘虏,即使是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内也不例外.多年来,对已遁入南京国际安全区但又遭到杀害的遇难者究竟有多少?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遇难的?诸如此类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深入考证与研究.笔者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和编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数据库,初步分析了已掌握的南京国际安全区遇难者人数和各种遇难方式,将有记载的国际安全区部分遇难者名录整理出来,并对这些遇难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进行详实、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揭露侵华日军曾在南京国际安全区肆无忌惮迫害中国人民的暴行.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进行了严肃的审理与庄严的判决.但是过去史学界对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研究较多,而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研究不够,甚至重视不够.本文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设立的历史背景、审理南京大屠杀案的过程、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指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案,具有合法性、严密性、典型性与宽严结合的政策性等特点,其所确认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战俘与平民三十万人以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权威性.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有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不能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与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续至今的教科书问题是战后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国际知名学者笠原十九司先生撰此文对日本第三次教科书攻击问题作了全面阐述。笠原十九司先生认为教科书问题的产生实由于得到右翼势力的国会议员们的支持 ,在各种媒介的帮助下 ,有关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纷纷流行 ,文部省最终审查通过了“编撰会”所主持的历史教科书。在这种形势下 ,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略、加害的叙述内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后退。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初期,为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原打算在短时期内征服中国,迅速结束战争。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首先在淞沪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而随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迁都决定更意味着战争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行动中,由于日军的进军速度过快导致其后勤补给发生困难;同时,为了继续进行战争,日军也难以抽调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看管先前俘获的大量俘虏。于是,为了节省粮食及其他战争资源,日军便在南京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俘虏和被怀疑为中国军人的平民。此外,战争进程的发展导致日军官兵很快回家的希望的破灭也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他们便做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酿成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国主义以“在乡军人会”等群众性组织为其社会基础,又与天皇制度、神道、“武士道”精神等紧密结合,在近代日本社会,形成一般极其凶恶的势力。日本军国主义以无休止地对外扩张为其特点。扩张需要征服,征服离不开暴力。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与疯狂,是一切战争暴行之源。日本军国主义企图通过恐怖手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人民停止抵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与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南京大屠杀,以及对中国和东南亚侵略的问题上,进行翻案活动。我们必须对这一危险倾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天皇裕仁与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仁与南京大屠杀有着深刻的联系。他签发的进攻南京的命令 ,彻底改变了南京的命运 ;他特别任命的两名前线军事主将 ,直接指导实施了屠杀行动 ;他完全知道大屠杀的发生 ,采取的却是默认和纵容的态度 ,没有采取任何制止措施 ;他发布的褒奖敕语 ,实际使大屠杀合法化 ,直接导致了大屠杀的升级和扩大 ;他亲自召见大屠杀的三名主犯 ,表现出对大屠杀及刽子手肯定与赞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的预谋孙宅巍在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经战后中国军事法庭认定,被屠杀的中国同胞达30万人以上。中国人民在这一悲惨事件中,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屈辱。人们有理由从这一恶性事件的起因中,去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使类似的历史悲剧不再...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无人道的残暴行为 ,给南京市民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战后 ,由于国际形势等诸因素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被深深地埋在南京人的记忆之中。80年代之后 ,日本右派势力的日益嚣张与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从记忆和尘封的历史中走出。对 60余年前南京大屠杀的主动与被动记忆 ,这本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侵华日军当局为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疯狂杀戮,十分重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除了派遣大批日本记者、作者到南京采访,以虚假的报道掩盖真相外;还对力图真实地报道南京真相的西方中立国家的记者采用了收买、封锁、抵赖与恐吓、威胁甚至迫害、打击等手段。美、英新闻界严正而又巧妙地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报道出去。西方国家的公众舆论摆脱了日本当局的骗局走向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战后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检举战争罪犯、搜集证据、法庭审判以及判决执行等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媒体报道、公开审判以及专题电影的公映等传播方式,审判的社会影响范围得以扩大。通过当时的报刊以及法庭的相关记录,不难体认到民众认知的诸多面相以及审判在社会层面的实际影响。审判使受害者的个体创伤记忆得以申诉并在社会广泛传播,由此产生了早期关于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集体记忆。由于国共内战以及冷战的意识形态影响,解放后对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审判与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早期集体记忆生成的关系被漠视或者被淡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本事件。但从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事件”开始,日本国内右派就不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运动,到了今年1月23日更发展为在大阪国际和平会议中心召开“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会”。这一系列违背历史事实的具有军国主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翻案活动,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拟对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一近年…  相似文献   

19.
20.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性暴力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进入 2 1世纪时 ,2 0世纪发生的战争与悲剧的阴影并未抹去。人类在反省战争与悲剧之时 ,民族、国家、政治的情感 ,与正直、人道、真理的理念相互缠绕。去年 1月 2 3日 ,日本一些团体在大阪举办颇有声势的集会 ,其会议主题却是“南京大屠杀是 2 0世纪最大的谎言” ;今年 4月 3日 ,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日本右翼团体编撰的教科书 ;8月 1 3日 ,日本首相小泉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显然 ,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在日本已突破了学术范畴而日益走向政治化。这一倾向 ,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对南京大屠杀与战后遗留问题的关注。为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重要课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本刊特刊发以下一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