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失去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就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来源呈非农化和多元化倾向,家庭支出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土地保障开始向社会保障转化,住房及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失地农民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经济上,社会制度上、政治权利与参与上、文化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失地农民身份的定位只能是市民,工业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根本,城市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基础,一体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渐进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过程。实现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转化,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上的不平等,给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通过教育尽快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相伴的经济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因城市化改变了原有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引起了生活方式的连锁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生产工作、个人消费、角色心理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本文在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当失地农民面临不同的比较对象时,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也是随之变化的。据此,将失地农民对于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概括为乐观型、消极型、情绪型和理性型等4种类型,并从相对剥夺理性和认知失调理论来分析该评价类型的生成机理。同时发现,在失地农民实施评价过程中,总体上,物质型因素占据主导位置,精神型因素起到心理平衡作用。因此,在保证征地政策依法执行的基础上,要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对于征地的消极印象,提升失地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培育失地农民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个案研究入手,分析了穆斯林特殊的文化心理,指出在当前的都市化进程中,回族居民的经济活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反映出民族心理对外部环境变迁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入户调查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通过深入失地农民家庭对其就业问题进行结构性访谈,发现其在失地前后就业特征有所变化并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就业岗位更换频繁、维权意识令人担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市场导向意识不强、自主创业障碍较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课题组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与否关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必须加以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充分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借鉴成功经验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运用人生故事研究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材料,从生命历程的视角研究苏州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状况。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身份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适应和自身变化。研究发现,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三个镇的失地农民而言,青年组的受访者对土地的人生感受不多,失地的经历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自己和父母的未来,也更多地考虑了社会的变迁;对于中年组的受访者,失地时间大多是在他们刚刚成家不久,相对压力很大,经济、就业、家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适应;老年组的受访者对土地的感情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失地农民在向城市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境,身份和居住环境上的变化并没有使他们迅速地融入城市生活。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惯习、场域、资本的分析框架对当前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探讨加快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难一直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失地农民自身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小城镇生产发展水平较低、吸收就业能力有限,社会政策有所缺失、失地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失地农民就业率低,就业状况较差,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转移不理想.建议就业培训城乡一体,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确保征地农区的就业吸纳能力;社会政策城乡一体,以平等实现失地农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既有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城市融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由经济状况、社会互动和心理认同三个一级维度和相应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衡量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水平,并以武汉市失地农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愿意在城市生活的心理偏好、土地补偿标准、社会保障政策满意度等个体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水平。从经济、社会、心理多维度,从政府、社会和个体多主体出发,促进失地农民城市融入是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3.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