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2007,(25)
技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就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职业适应期,如果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职业适应期",就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2.
曾思燕 《职业》2007,(31):56
技校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就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职业适应期,如果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职业适应期",就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物质生活提高的前提下,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解决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面对压力竞争显现的“内卷化”的自我保护。大学毕业生“佛系”就业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相差甚远,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陈妹宇 《职业》2016,(13):10-13
每一年似乎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业问题更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职业技术院校毕地生、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有700万,综合统计,今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约有1500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关系变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父母的社会关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关系”在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过程中仍受到重视,但作用有所弱化;“弱关系”的作用得到了提高。择业使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家庭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关系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对个人的成长、家庭关系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据说,今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局势很严峻。已有预测数字称,2007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500万人以上。按照去年约3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比例推算,今年如果仍有类似比例的“待业率”——那就是,会有150多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150多万受过大学教育的“社会闲散人员”,也会连累那些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引述新疆  相似文献   

8.
黎迪斯 《职业》2015,(7):74-75
现阶段,受我国经济转型和大学逐年扩招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且这类人群的数量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他们的职业指导工作业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新增的工作重点。本文分析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现状和他们未就业的原因,立足于高校分析了对他们开展职业指导的策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取得了高校毕业证书,但是直到离开高校时仍没有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9.
沙扬 《公关世界》2009,(7):42-43
一项调查显示,9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跳槽”的心态,不少大学毕业生甚至希望在同一企业工作的时间“最好是3个月”。记者所接触的一些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辞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关专家认为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广州中山医科大学84届毕业生在分别20年后相约回母校聚首,看到从北京赶来的李太生,几位同学用沙哑的嗓音兴奋地大叫他的名字。出于职业本能,李太生警觉地问:你们的嗓子都怎么啦?同学说:“咳,甭提了,昨晚你还没到,我们先到的几个喝酒,聊了一夜,全是关于你!”的确,40岁那年,命运对李太生宠爱有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击非典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代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一个个令人羡慕的荣誉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11.
王慧娟 《职业时空》2009,5(10):89-90
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期间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即“职业锚”。“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带来一些启示,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多大学深造机会。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者的追求(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麦加朝觐 1935年下半年,马坚通过了爱资哈尔大学考试,取得了大学预科毕业文凭,然后转到达尔欧鲁姆继续深造。达尔欧鲁姆原意是“科学院”,译为“阿拉伯语言学院”或“语言师范学院”,是由阿里·穆巴拉克(1823~1893)帕夏在1872年创建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阿拉伯语高级语文师资。因为爱资哈尔大学不能担负起教授和简化阿拉伯语,并把阿拉伯语的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授给现代青年的任务。阿拉伯语言学院的建立,是埃及想把欧洲文学和阿拉伯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标志,它的招生对象是爱资哈尔大学预科毕业生。1946年,根据埃及参众两院的决议,该学院并入开罗大学,仍保持原来的名称——达尔欧鲁姆,称“达尔欧鲁姆学院”。自它成立以来,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培养了大批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文化的优秀师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问题不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社会视角来谈青年发展问题,提出青年是社会问题的主体人群,青年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议题”。我们必须重视青年问题,如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偏差行为、传媒问题、组织问题等,从认识青年、审视社会对待青年的方式来解决青年问题,从价值与利益“双重导向”促进青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2008,(8):11-11
“个体、民营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一项“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个体、民营企业雇用2007届本科毕业生73.3万人,占当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2%;而在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境外独资企业、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组织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6.4%、23.5%、12.3%、1.6%。  相似文献   

16.
高乃明 《职业》2013,(25):85-85
44%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
  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专业为医学;
  职业期待吻合度最低的专业为理学。  相似文献   

17.
李锡明 《职业时空》2009,5(12):89-91
面对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着力培育自身的职业化素质,提升个人的求职竞争力。职业素养包括一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等,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可以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忠诚意识、高效沟通力等方面来着力构建职业素养,培育职业化素质,尽快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化。  相似文献   

18.
薛涌 《中外书摘》2006,(10):68-71
如今中国赶上个大学扩张的时代。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容纳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道。我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相似文献   

19.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方的“有工作经验”这一条。足以使他们与自己向往的工作“无缘牵手”。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乙肝歧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大学生就业无门,现在又来个“经验歧视”,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0.
1.青年的职业观NHK广播舆论调查所对日本人的职业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反映出了青年心目中的理想职业,见表1。资料来源: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编,1979,(日本人的职业观),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在全国范围,最多的回答是“收入稳定的职业”(男女平均为34.7),其次是‘迫己独挡的职业”、“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在大学生范围内,被认为最好的是‘咱己独挡的职业”。一般来说,青年在就业以前,独立意向较强(想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而在就业以后,便开始希望稳定(希望不会失业、工作收入高)。从1973年至1988年,NHK广播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