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隐逸散曲情感书写层次的展开与变化,表现出愤世抗辨之思、遁世任真之吟、乐世归俗之趣的多向性维度。隐逸的题旨与强烈的愤世之情相绾结,个人批评话语的突入,赋予了散曲瓦解传统、追求个体真实的新质;而道情唱理、超圣入凡的隐逸之音。更与无往不在的乐世归俗精神相激发,彰显了散曲创作弃道图存、贵适乐生的自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元代文人借写隐逸散曲以自慰的内在心理机制,并归纳了元代散曲作家评价古人和描写自身生活时进行主观化改造的几种思路,比较了元代隐逸散曲与前代隐逸诗词艺术风貌的不同特征,从而揭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最早进行散曲创作的作家之一,又首开元散曲自度曲以及隐逸情调的风气。元散曲这一新兴诗体,在他的手中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完成了由词向曲的演化而基本定型;元散曲叹世归隐主旋律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元好问对元散曲以及整个元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先导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姚燧散曲析     
姚燧是元代前期著名的古文家,以散文见称,然而其诗词曲各体皆工,堪称一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散曲大致可分三类:叹身世凄苦、抒相思之情、发隐逸情怀。感叹身世之曲感情真挚、深沉苍凉,相思之曲清丽婉约、深情绵邈,隐逸之曲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相似文献   

5.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逸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试论元散曲中的隐逸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人文现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都大量存在着,而元代又是一个隐逸思想和风气流行的时代。就元散曲中存在着的隐逸主题作一分析,并试探其形成的原因和特质。  相似文献   

7.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选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元散曲作家隐逸思想产生的渊源杨泉良,刘晓峰在元朝,蒙古族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有着诸多的特权。虽然统治者视文人为下九流,但元朝蒙古族散曲作家并没有因此受贬和受歧视,多数担任官职。可以说,元朝为蒙古族散曲作家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薛昂夫是元曲后期重要的维吾尔族的散曲名家。早年深爱中原文化,汉学修养极为深厚。其散曲风格以疏放豪宕为主,又不失华美之风。题材多为咏史怀古、叹世叙志、游宴乐闲之作,其咏史怀古的散曲多表现出对传统儒家道德观念的叛逆色彩,是叛逆思想最强的元曲家之一。薛昂夫的散曲颇受时人瞩目,赵孟頫、刘将孙、张可久、虞集等对其赞誉颇多。  相似文献   

10.
元代文人在社会地位的下降与经济生活的困窘中,普遍以出世隐逸为主题创作散曲小令。与宋人隐逸体裁词相比较,极力消解儒家治平思想和士人责任,否定入世生活中的个人价值,改变"怨而不怒"、"怒而不伤"的传统诗美规范,成为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新特点。而作品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手段的趋同性,以及文学意象的雷同,则限制了元人对宋词理趣创作传统的发扬,使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理趣感受弱化。  相似文献   

11.
元代,散曲成为了人们叙事抒怀,表意抒情的重要形式。元散曲家面对社会的重大变化,他们以饮酒,山水赏玩及文学创作来渲泄内心的苦楚与忧愤,寄托情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人生的快乐。而这种审美境界可以说是与世俗生活、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的。元散曲家在纵酒忘忧的隐逸情趣中解读着人生,并运用散曲阐释了于审美意味上对待人生际遇和社会环境的自己独特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贯云石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弃官诡名,隐居江南。他的曲作多为抒写恋情与隐逸情志。贯曲语言直率警拔,通俗质朴,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语言风格和民族性格。贯云石最早探讨散曲渊源,首开散曲风格论,并将我国古代文论以形象比喻来论述作家风格的传统引入了曲论。除散曲之外,贯云石亦善词、诗等,乃至精于书法,擅长唱曲。广泛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位散曲奇才  相似文献   

13.
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在长期的隐居生涯中创作出大量隐逸题材的小品。综观其内容,或借评价历代隐逸高士的事迹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或展现自己饮酒、读书著述、品茗、探胜、垂钓等高雅的隐逸生活情趣;或通过影射利令智昏、堕入统治阶级欺骗罗网无力自拔的利禄之徒,以彰显自己坚守洁品的隐逸之志。陆龟蒙的这类小品,兼具犀利冷峻、疏淡自然与沉郁哀婉等多种风格,不仅丰富了陆龟蒙自身小品的内容,也拓展了晚唐小品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14.
张养浩名如其人,一身浩然正气。在散曲创作中,浩然正气是他的散曲之魂,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叙事均以其浩然之气贯之。也正是因为其浩然正气,才使其语言高下皆宜,曲境或豪放或冲澹,风格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5.
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在长期的隐居生涯中创作出大量隐逸题材的小品。综观其内容,或借评价历代隐逸高士的事迹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隐逸情怀;或展现自己饮酒、读书著述、品茗、探胜、垂钓等高雅的隐逸生活情趣;或通过影射利令智昏、堕入统治阶级欺骗罗网无力自拔的利禄之徒,以彰显自己坚守洁品的隐逸之志。陆龟蒙的这类小品,兼具犀利冷峻、疏淡自然与沉郁哀婉等多种风格,不仅丰富了陆龟蒙自身小品的内容,也拓展了晚唐小品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家史书有传者寥廖,有《年谱》者益鲜,故散曲之作年及背景大都不明;而系年较之诗文尤为难矣。此固“微观研究”中之“微观”,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然“微观”不明,“宏观”失据。因于读《全元散曲》中,对稍有线索者,或稽之史传表志,或旁证别集诗文,推论求证,得五十六首,兹分列于下。  相似文献   

17.
北宋的隐逸文化独具特色,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也是隐逸文化的转折时代。本文从隐士人数的剧增、隐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对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影响、隐逸之风对品评人物的影响四方面,探讨北宋隐逸之风的兴盛,认为北宋隐逸之风兴盛的原因有:士阶层的空前壮大增加了入仕的难度;社会分工细化,经济、文化的发达为退隐提供良好的生活土壤;庞冗的政治机构、名目众多的闲官制度催生隐逸闲情;频仍的党争和三教合一是隐逸兴盛的政治土壤和思想土壤。北宋的隐逸文化实现了转型,隐逸方式由小隐山林逐渐向大隐朝市发展,文人普遍追求"心隐",隐逸精神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精神内核是淡泊名利、进退合道,外在表现则是追求自由与超然。  相似文献   

18.
在元散曲中,青山意象多次出现,不仅作为客观的景物存在,还具有很多内在的与主观的含义。在隐逸之作中,它既是文 人的心灵归处和精神家园,又是文人的伴侣与知己;在抒怀之作中,它既反衬了历史的虚无又是世事变幻的参照;在相思之作 中,它是女子的屏障,隔断了她们眺望情人的视线;在写景之作中,它提供了色彩的叠加与对比。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元人散曲,作者至多,其词清新俊逸,与唐诗宋词可以鼎足。”(《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7页)然散曲研究,起步既晚,诚不若杂剧倍受青睐,更遑论与唐诗宋词并重。之所以如此,要在资科匮乏。元之散曲选本,流传至今者仅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四种而已,曲之别集而流传者亦仅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汤式四家,且后者已属明人。殆至今之治曲名家隋树森先生殚精竭虑编成《金元散曲》,读者始知元人小令竟存3853首,套数457套之多。是谓元人散曲之蔚然大观。然而作者意在“冀得元代散曲之全”,并无注释,一般读者仍难甚解。有鉴于此,不少学者亦曾尝试选注元人散曲,付梓问世者并非罕见。诸如《元人散曲选注》(王季思)、《元人散曲选》(羊春秋)、《元散曲选析》(傅正谷)、《西湖散曲选》(吴战垒)、《元人小令选》(卢润祥)、《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亦各具特色。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