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所辖的新民(县级市)、辽宁、法库、康平四县(市)10年来银行信贷业务的调研,明显地感悟到:县域金融业务萎缩趋势明显。如果不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层面的传导问题,眼睛只盯在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上,那么,中央的货币政策就极有可能在县域经济的层面上被"腰斩"。中国农村现代化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该大有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是一个极具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偏好支持经济增长的事实,构建包含超低利率环境的动态模型,考察了超低利率环境下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超低利率环境下,若央行选择最优相机抉择,央行是否偏好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无关紧要;2.最优承诺机制下,超低利率使得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降低了央行的福利水平,但逆向冲击发生之后,这一政策有效保障了经济增长,因而仍不失为央行面临逆向冲击时的明智之选;3.相对最优承诺机制,超低利率环境使得最优相机抉择机制下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引起产出缺口等变量更大的变化,因而也引致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因此,超低利率环境下,央行应选择信守承诺,并采用支持增长型货币政策以抵御逆向外生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具有现实可行性,尽管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政策成本。  相似文献   

3.
再贴现作为央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近些年来在我国得到恢复和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信用环境、经营管理上的缺失和相关政策的不配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有关政策,不断扩大票据业务品种,分层设置再贴现窗口,改进金融服务,大力营造票据基础,通过合理、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2月24日,央行正式发布“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不仅详细分析了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理由,更提出,2004年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动用了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在内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由于其作用领域、调节方式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解决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比例关系的协调。只有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持续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6.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金融制度以及央行介入市场程度的不同,各国货币市场在结构、模式及相对完善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各国货币市场不尽相同,但都已趋完善。货币市场作为一国金融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一国金融政策的影响,货币市场应该主要是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窗口和传导机制。我国人民银行也可通过政策性措施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纯外生货币经济中由于央行控制货币量的能力较强,因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内生性较强的货币经济中央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效果不好。应尝试新的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效应是个复杂而且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这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我国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国有银行对县域金融的“抽血机制”,经济运行中信用缺失等问题,制约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提出了设立金融监管机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非国有银行机构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信用担保与保证制度;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以及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并针对透明度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解,即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分别研究央行与公众在具有可为自己获利的私人信息时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解,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的信息驾驭能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控能力以及公众预期引导能力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央行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极大值原理,构建央行效用的动态最优化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经济主体行为对其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长短,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度大小。第二,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相反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商业银行更重要。优化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三大经济主体行为,能够有效提高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理论界有人撰文提倡我国应实行西方一些国家目前操作得较好的通货膨胀目标法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目前我国央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均不高,货币政策存在多目标约束问题,货币市场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不发达,以及在通货膨胀预测方面存在技术难题等,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测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建议央行关注房地产价格,并积极发挥其传导作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伯南克和布林德的CC-LM隐含的假设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央行能够通过准备金操作影响贷款供给,与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存在着不符合之处。根据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运用改进后的CC-LM模型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信贷政策实践及其传导机制和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前一阶段的投资过热,其中原因之一是信贷资金失控,因此要抑制当前投资过热,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的增加,人民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矛盾进一步恶化,凸显出国内外经济的严重冲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扭曲,集中体现于收入分配两极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下的人民币升值、经济金融结构的二元化和财税分割下的通货膨胀。结果是:一给央行货币政策造成两难选择;二降低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三使国内消费不足而投资过度;四使我国流动性相对过剩,形成资产泡沫,增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控制-调整-完善三个阶段逐步消除经济结构的扭曲。  相似文献   

16.
公开市场操作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采用施加了短期约束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应用 Johanson 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手段,对公开市场操作之于我国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开市场操作对我国股票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货币政策似乎尚未成为影响我国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在我国,股票价格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并不明显,我国央行干预股市的能力仍较为有限.同时,股票投资者无法根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而获取超额收益,投资者在股票交易时无需过分关注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民经济在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之后,通货膨胀率逐年降低,到目前呈现负数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却出现了失业增加、市场疲软、库存积压增多的新问题。对此,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适量微调,目的是要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3%的通胀率以及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并没有改变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前瞻性、后顾性和混合型泰勒规则的反应函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三种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前瞻性泰勒规则反应函数效果更好,更能描述我国利率的具体走势;利用市场利率更能够体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特征,更适合作为我国利率操作目标。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进一步增强调控的前瞻性,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一、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分析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先后经历金融传导和经济传导两个领域,包含货币供应决定机制和货币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启动金融领域,央行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发生伸缩变动的(其实质是货币供应决定机  相似文献   

20.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微观经济问题,而且会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