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碎“四人帮”以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教授张志岳同志,以年老多病之身奋力从事著述。不久前,他的新著《诗词论析·续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欢迎。《诗词论析·续集》共收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论文十七篇,绝大部分作于1978、1979两年。这十七篇论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论”,“论”中有“析”,共占七篇,或则就中国诗歌总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问题,或则就历史上著名作家屈原、鲍照、杜甫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思想或作品。另一类主要是“析”,“析”中有“论”,侧重对某些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奉先咏怀》、《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王安石的《读史》七律,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等,进行剖析,字句推求较多。可见,有论有析,论析结合,是该书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新发表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按照鲁迅先生所说:作为“感应的神经”,它们最具有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呼吸着战斗的气息;作为“攻守的手足”,它们又最具有马列主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是继续革命的号角,是反修斗争的战鼓。 这两首词,同毛主席以前公开发表的旧体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典诗歌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艺术结晶。它们首先都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爱憎分明的政治倾向,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雄厚磅礴的教育力量。其次又都具备传统的民族形式和艺术特色,突出的中国作风和中…  相似文献   

3.
欧美的知识分子非常爱好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欧美优秀的中国诗研究者都具有诗人的素质,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时,不仅能忠于原诗的含义,而且能传出诗人丰富的感情.近几年,欧美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诗的专著和译著.最早研究中国古典诗的有A.韦利.H.弗兰克尔也是著名的中国诗歌专家,曾发表《中国诗选译随谈》.弗兰克尔对中国诗词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古典诗、近体诗、乐府和词.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论文《曹植诗十五首》,这篇文章以曹植的诗为题材,试图用新的方法鉴赏中国的古典诗.弗兰克尔认为,对诗人传记的探讨,不是文学研究家的任务,他喜欢中国传统的注释家,认为应该用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青年时曾经同诗歌结下一段不解之缘。1836年马克思初进柏林大学,当时他沉溺于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把对燕妮的热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足足写满三册诗歌之中。它们的标题是《诗歌集》、《爱之书》(第1部)、《爱之书》(第2部)。对这些诗,马克思本人不久也就作了十分苛刻的评论:“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纯粹是从脑子里虚构出来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完全对立;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以后,马克思就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和兴趣转到研究法律,特别是哲学方面了。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对诗和诗人怀有比较大的兴趣。据燕妮·马克思在《动荡的生活简记》中提到,在巴黎时,马克思就和德国最杰出的诗人海涅有过密切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交往,这位杰出  相似文献   

5.
浅谈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冯波丁诗人是需要学习的。宋代的张戒,在他的《岁寒堂诗话》中,把历代的诗歌分为五个等级,即《风》、《骚》,汉、魏诗,六朝诗,唐诗,宋诗,以《风》、《骚》和汉、魏诗为最高。他主张“以次参究,盈科而进”的学习次序。按“法乎上者...  相似文献   

6.
十年浩劫结束迄今,旧体诗词出人意外地兴盛起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使旧体诗词遭了厄运,从此一蹶不振。然而,一种文学样式的消长兴衰,牵涉着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六十多年来,旧体诗词虽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却没有到达被犁庭扫穴,斩尽杀绝的地步,相反默默写作者大有人在,虽不足以与新诗分庭抗礼,倒也淡泊自持,绵延不绝。一旦解脱禁锢,蓄势既久,其发必猛,形成了足以与新诗争衡的鼎盛局面,诗社峰起,诗刊层出,作者读者面迅速扩大。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已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应该摆脱陈见,从当代中国的诗歌运动总体上去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7.
邓艮 《浙江学刊》2006,14(1):103-110
由于俞平伯在红学及古典诗词研究方面的耀眼成就,加之其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响,作为新诗诗人与诗论家的俞平伯往往被遮掩了。古典的余响、在路上的“灰色马”、梦与忆、古典意味与现代面庞的裂缝正是对其诗歌再解读的旁逸斜出的文学感受。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的诗词,把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內容和民族的古典诗词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开创了全新的意境、独特的风格。过去的律诗、绝句和词调,特别是词调中的小令,都是个人抒情的艺术形式。宋朝以后,由于陈陈相因,这种传统形式几乎僵化了。主席早在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內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主席正是以自己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灿的颜色,便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诗论》)这说明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精致而奇警的意象,经常构成诗歌艺术肌体的基本细胞。因此,进一步开展诗歌的意象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一 所谓“意象”一词并非来自国外,我国古典诗论多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过“神与象通”;胡应麟在 《诗薮》中也指出古诗“专求意象”,注重“兴象风神”。他们所说的“神”、 “意”等,都是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旧体诗词在郭沫若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就郭沫若的旧体诗词的思想、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指出郭老旧体诗词风格上的雄浑与冲淡并存。  相似文献   

11.
杨文平  谯红亚 《生存》2020,(15):0213-0214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也很大。它与文言文教学一起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近年来复兴国学的呼声愈发激烈,古诗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表现为教材中所占比例的增多以及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分值的提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歌阅读的要求大致可以总结如下: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②了解诗歌作者及诗歌所涉及文学知识,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诗歌;④诵读古典诗词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⑤尝试进行诗歌的写作。由此可见,新课标对古诗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学生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意蕴,对古诗词越发不感兴趣,学生诗歌鉴赏题很难得高分。然而部分教师却不思改进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方法,反而加强了对学生诗歌鉴赏题答题模板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块“低分低能”,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3.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诗眼”顾名思义是指诗的眼睛。什么是诗的眼睛呢?从字面上说,“诗眼”就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的字词;从艺术含义上说,“诗眼”是指诗歌艺术境界的脉络焦点。“诗眼”,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早已出现,不过,一般认为是律绝产生以后才普遍产生的。诗以一字为工,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往往根据人们积极想象的心理特征,巧下促人积极思维的字词,运用能产生诗情画意的“片言”,并使之“居要”,使读者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会其情,以收到传神明旨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渊远流长,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可视为它的源头。《诗经》广泛地展示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由盛到衰的历史转变过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诗经》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奴隶主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汉乐府民歌,“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建安诗人则“慷慨以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诗人,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方面大量创 新,别具风格,独树一帜,形成了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苏诗”。大量的诗歌实践,使得苏轼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个中三昧”,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 色的见解。 同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见解一样,苏轼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诗人 应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作。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之咏叹。”苏轼认为,把个 人在思想感情方面对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感受加以反映,这就是诗…  相似文献   

18.
《诗经》里的《国风》,崇尚自然、真挚,直抒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也许是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农民诗歌”的最初作品.数千年来,多少无名的农民诗人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庄稼汉诗派”的“农民诗歌”创作一时兴起,从此,中国文学史有了“农民诗人”这个称呼. 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春泥诗社”兴起于青岛平度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让青岛平度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春泥诗社”出现后,使整个平度都具有了抒情的特质.张文华、张素兰、崔瑞青、刘成爱、刘旭良、王奎高、郑书联、于兆杰……这些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充满着向上的朝气,就像大地上的庄稼,自然而朴素,蓬勃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中,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饮誉当代诗坛,赢得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的激赏;周恩来总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不仅使同志“为之神往”(毛泽东语),更令蒋顽惊慌失措;朱总司令的诗作凝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从效法体貌、风格,逐渐转向效法体裁、形式.诗歌典范的确立、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诗坛宗尚和复古风潮的驱使,都是促使“效体”诗产生和兴盛的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创作传统,“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需要平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