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国外的汉学中 ,俄国汉学独树一帜 ,而儒佛道研究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用翔实的资料阐述了这方面的基本情况 :综合研究 (五教合一 )、儒教研究、佛教研究和道家道教研究  相似文献   

2.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来,在中国常听到国际汉学一词,该词或作为标题出现在杂志上,或作为国际会议名称使用.这一趋势似乎显示中国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应该受到重视.不过,无论是汉学的内涵,还是冠以"国际"之后的实际内容,现在都不甚明了,单就汉学这一用语来说,在中国与在日本也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俊领 《社科纵横》2008,23(11):128-129
中国儒文化具有外在背谬与内在调和相统一的特质.这种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对偶范畴的共存之中:从思维分层上来讲,中国儒文化的超越性和世俗性特征共存;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国儒文化内圣的诉求与外王的诉求共存;从概念内涵上分析,中国儒文化把"德性"与"问学"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概念外延上梳理,中国儒文化这种特质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调和诸方面.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26~28日,"世界汉学大会2007: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在北京隆重举行."世界汉学大会2007"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并由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7.
正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有"国王数学家"美誉的法籍耶稣会士到中国清廷至今,法国的汉学研究逐步从早期传教士汉学迈入专业汉学的阶段。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530年由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1814年11月29日,法王路易十八颁令,在法兰西学院设立"汉文、鞑靼文、满文语言与文学讲座",这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学  相似文献   

8.
对儒学的研究一直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构成要素,是美国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途径.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开启了美国儒学研究的端绪,美国汉学的出现,则意味着美国儒学研究进入专业化研究阶段,随后形成的狭义中国学则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汉学对儒学的研究模式.美国汉学和狭义中国学对儒学的研究代表了美国儒学研究的主要模式,也形成不同的知识传统.但整体言之,美国对儒学的研究深受中美关系走势之影响,尤其与中国国力的实际状况相关.这种情况决定了美国儒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整体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只要中国保持持续性的发展,并把儒学作为强国复兴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国势必会加强对儒学的研究."中国中心论"和"文明互补论"亦势必成为美国儒学研究的主流模式.中美代表当今世界两大文明体系,二者的互相深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外儒内法”之辩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声敏 《创新》2012,6(1):45-49
学界向来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是"外儒内法"、"儒表里法"。然而,纵观中国古代法的起源、法的指导思想及情、理、法三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辨析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根本差异,其实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无论内外都是"内儒外儒"而并非"外儒内法"。  相似文献   

10.
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居渊 《浙江学刊》2002,(3):125-130
毛奇龄是清初学界一位既极具社会影响而又是颇有争议的学者。自清人全祖望作《萧山毛检讨别传》 ,对他道德文章的抨击可谓不遗余力。乾嘉学者一般都研读其书 ,或暗袭其说 ,而对他的评价却持审慎的态度。乾嘉之际阮元、焦循、凌廷堪等人通过对毛氏学术的重新定位 ,并推尊其为清学的首创者 ,从而导致了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 ,反映了乾嘉之际经典诠释亟须更新的一种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的世界认识以及两国之间的相互认识都随着东亚国际形势的巨变而发生变化。明治日本政府与民间的对中国论也逐渐由共同抵抗西方的"日清同盟论"而发展为"脱亚论"志向的思潮与蔑视性的中国论。然而,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论中,也存在着以和平友好为基调的中国论。明治日本代表性的知识人中村敬宇的中国观即是一个典型。以中村敬宇为焦点,考察其文集与日记等原始资料,中村敬宇的中国观以及他对传统汉学的认识。中村立足于国际和平主义,号召和平、对等、友好地对待中国,在明治欧化热的潮流中,呼吁"汉学不可废",强调传统汉学对近代化建设所起到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闻名已久,但一直无缘拜访。恰好,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资料研究中心主任赛奇(A.J.Saich)教授约我们去座谈,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前往访问。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是一所老式四合院似的三层建筑。接待我们来访的汉学院的老师有汉语语言学专家梁教授(J.C.P.Liagn)、彭柯教授(F.N.Pieke)、丹麦汉学家弗莱明·克里斯蒂安森(Flemming Christiansen)和现代汉语教授韩云虹先生等。谈话主题是荷兰乃至整个欧洲学习汉语的情况以及汉学研究院建立的过程。从汉学院教师的谈话中,我们获悉,汉学研究院是荷兰培养汉语人材和研  相似文献   

13.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3,(6):136-148
明治以来,日本在欧亚之间的"脱"入"反复,给学界造成了日本近代化论在"时空"定位上的两难印象.由于许多日本学者直认"脱亚入欧"为"脱儒入欧"而忽略了在日本早期近代化中极为重要的"脱儒入法"阶段,加之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功使日本明显感到欧美诸国已"无可学者",因此,在日本的近代化论中又不时出现"东西拒斥"、"双向脱离"的理论倾向.但是,日本文明的非原创类型,使它不可能真正摆脱原创文明对它的永恒影响,而一旦回归自身,就无法不遇到中国.这也是"儒教学习论"在后现代日本开始复兴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岳辉 《学习与探索》2005,(6):171-173
朝鲜李朝时代的汉学教育在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创新和发展,将当时朝鲜汉学教育事业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间汉学师生的构成不仅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对后来的汉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全面透析朝鲜李朝时代汉学师生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彼此影响,可以发掘朝鲜时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可以衬托出第二语言教学现实与历史相互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王振复 《求是学刊》2003,30(2):85-90
本文提出并论证"唯务折衷"是<文心雕龙>文论思想独特的一种文化选择.其文论思想具有亦道亦儒亦佛又非道非儒非佛的趋于圆融的精神品格与人文内涵;其为学的观念、方法,体现了刘勰站在道儒佛之上俯瞰三学与古今的"弥纶群言"的精神气度、自创新格的努力以及兼顾两边又不落两边的执中.  相似文献   

16.
朱声敏 《创新》2012,6(4):93-97,128
我国封建王朝的法律实践,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与精神。明代的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的法律实践都证明,"礼"是明朝统治者统治的最高准则与核心,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是"外儒内儒",而非学界一向认为的"外儒内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汉学机构的沿革、学术思想、汉学的现在与未来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和评述了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8.
比丘林、科瓦列夫斯基、卡缅斯基、列昂季耶夫斯基、西维洛夫、沃伊采霍夫斯基是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俄国汉学家。他们以扎实的汉、满、蒙语言功底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促成了俄国大学汉学教育的诞生。这一时期俄国汉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汉学人才培养机制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俄国自此跻身于欧洲汉学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19.
据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编的《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简介》(1978年2月编)和《现代中国文献中心简介》,将荷兰汉学研究的历史、汉学研究机构和目前的动向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