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相似文献   

2.
<正>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收入郭老读了鲁实先的《〈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后写的《满江红》词,全集注释说:“本篇在收入《蜩螗集》前未见发表过。”此说不确。据查,这首词发表于1940年8月23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晚版·繁星》,题为《满江红并序》,署名郭沫若。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前半月,笔者访屈楚同志,谈起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群益出版社出版郭沫若著作的一些情况。屈楚同志说:郭老的剧本《孔雀胆》初版在重庆出书,印错的字较多,引起了郭老的不满。其后排印《青铜时代》、《十批判书》时,出版社在校对时就倍加细心。这一类著作,本来比普通书刊难校;因此郭老自己也动手参与校对了几遍,校完后还题写了一段话。群益的同志看到后深感这一题字的可贵,特意铸版印成书签,夹在上述两书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时隔三十八年,这事在屈楚同志记忆中还十分  相似文献   

5.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3,24(6):81-83
梁章钜《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凸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二是对楹联的起源、演变作了有价值的考证;三是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四是对楹联作品的艺术美作了可贵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读过郭老不少书信,有的无收信人姓名,有的无写作日期,有的信中所述人与事没有头绪,于是边阅读边索解边考证,成此札记一篇。一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文艺春秋》月刊二卷一期,刊登郭沫若书信手迹一则,内容系交涉散文《离沪之前》发表事宜,其中提到的“施杜二君”,当指《现代》杂志编辑施蛰俘和杜衡。然而此信是写给谁的呢?印制手迹时,收信人的名字却被抹掉了。为此,一九八○年四月上海图书馆编印的《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将该信列目时,曾加注“此  相似文献   

7.
贵刊81年第2期发表的王晶垚同志的《纪念南社和柳亚子》一文,谈到郭沫若为《柳亚子诗词选》写了序言,“他在这篇序言里第一次发表了一九四三年赠柳亚子的一首长诗,首先就评价了柳亚子的诗文以及他和南社的密切关系,……”王文说郭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物报与日本大修馆合作拍制文物录像片《汉字发展史》,笔者忝列学术顾问参与其事,因而有今年6、7月间的扶桑之行。记得十四年前郭老逝世的时候,容希白师曾命我整理郭老流亡日本期间写给他的数十封论学书信,辑成《郭沫若书简——致容庚》一书。笔者在编注此书的过程中,对郭老海外十年的亡命生活和学术成就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次有幸实地考察,很希望能进一步弄清郭老书简的背景材料,并探讨其  相似文献   

9.
偶读金敏黻《静晤室日记》(手稿),发现著录有郭沫若同志未曾发表过的七律一首。这首诗写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二日,作者以高度精炼、概括的语言,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革命生涯,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嫉恶如仇、渴望战斗的强烈愿望。我们从诗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郭老首先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学者;首先是一个革命者,然后才是文学家。这丝毫没有低估郭老学术成就和文学业绩的意思,而是说,他是一个战斗的学者,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家。这首诗对于了解和研究郭老的思想和生平,很有价值。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一八年初夏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到一九七八年五月发表《衷心的祝愿》,经历了整整六十个寒暑,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当全国人民及世界进步人士悼念郭老,学习郭老的时候,重读郭老的《女神》,使我们倍感亲切。这是郭老的第一部作品,又是我国第一部革命诗歌巨著。它凝  相似文献   

11.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郭老一部份早年的家书介绍给读者。六十年前,郭老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眷恋祖国,怀念亲人,家书频传。岁月峥嵘,其间虽有纷飞的战火,国民党的迫害,“四人帮”的浩劫,然而至今却也有相当部份郭老亲笔手书的家信,为乐山文管所搜集、保留、珍藏了下来,这实在值得庆幸!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风云变幻。年轻的郭老忧国忧民,他怀着“伤心国事飘摇甚”(见《郭沫若少年诗稿》)的沉痛心情,抱着富国强兵的祷愿,辞亲去国,为寻求振兴中华之道,到了日本。在日本,郭老十年勤苦,十年奋斗,放眼世界,留心国事,砥砺志节,横溢豪情。这十年,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十年,关键的十年;也是郭老思想发展史上决定性的十年。这些家书既是这十年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的深刻反映,也是郭老亲手留下的关于他的这段经历的相当真实而可靠的记录。它是学习郭老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中国革命史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奇珍。这里发表的家书是:一九一三年三封,一九一四年十一封,计十四封。我们将它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对每一封信的写作年月作了考订,加了一些简要的说明和注释。郭老家书的整理编注工作,是在中共乐山地委、市委的领导下进行的。郭老的亲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缺点、错误难免,敬望专家和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12.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第一首新诗,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从此郭老诗兴勃发,成为一代诗人。郭老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那时的《学灯》编辑是郭绍虞,我本不认识,但我的诗寄去不久便发表了出来。”郭绍虞同志在《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文中说;“但我不敢掠人家之美,因为我没有在上海《时事新报》当过《学灯》编辑”。这是郭绍虞第四次表示否认自己是《学灯》编辑了。茅盾同志一九一九年也在《时事新报》做过编辑,据他回答笔者说,当时郭绍虞不在《学灯》编辑部,而是在北  相似文献   

14.
郭老逝世,对我这个曾经在郭老身边工作过的人来说,由于永远失去了自己心目中一位最尊敬而又亲切的长辈,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遵照郭老遗嘱,他的骨灰已撒在大寨土地上;这不禁使我联想起郭老的一首大寨诗。那是一九六六年春,我向郭老索求墨宝,郭老把他所作《大寨行》组诗中的末首《颂大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在《求索》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和《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就有些注家对郭沫若旧体诗词和楹联的注释,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近日读《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的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疑点,兹提出质疑,望编注诸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一、说“商盘”抗日战争期间,沈钧儒和郭沫若同在国统区中心,他们时相过从,情深谊笃。沈钧儒爱石,“凡游迹所至,必拾取一二小石归,以为纪念”。侯外庐曾榜其斋曰:“与石居”。郭沫若在一九四二年八月七日亦填《水龙吟》词以赞。词上阙开头一二句是:“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蜩螗集》) 所谓“商盘孔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卷的注释是:“商盘,殷代的青铜器,一般铸造精美,刻有铭文。孔鼎,指卫孔悝鼎,《礼·祭统》载有此鼎铭。”这里对“孔  相似文献   

18.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手稿)中著录了一首郭沫若同志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五言古诗,原诗如下: 题富贵砖拓墨富贵如可求,尼父愿执鞭。今吾从所好,乃得汉时砖。上有“富贵”字,古意何娟娟。文采朴以殊,委宛似流泉。相见仅斯须,逖矣二千年。贞寿逾金石,清风拂徽弦。皓月来相窥,拓书人未眠。嘉陵江上路,蔼蔼竖苍烟。金毓黻《日记》及《沫若文集》第十一卷四三九页——四四六页,有这样记述:一九四四年四月,一天,时居重庆的郭老和卫聚贤听画家吕霞光说,“在生生花园里面有  相似文献   

19.
唐圭璋先生编《金金元词》中,据明注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收入元人题《碧梧苍石图》“清平调”词十六首。1983年11月,我在故宫见到《碧梧苍石图》真迹,录下画中可见之题词。今将其中可资补正的材料略述于下: (一)此图为元人陆行直作,水墨立轴,画两株梧桐与一块顽石,故名《碧梧苍石图》。 (二)图上方有明代刘稽(绥轩)跋语:“……《碧梧苍石>一幅,姑苏汾湖湖天居士陆行直甫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郭沫若的旧体诗词,意境声调,俱极深闳,誉驰中外,脍炙人口。他们生前都曾为日本友人书写过传诵一时的诗章,这里介绍的是他们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为同一位日本友人书写的旧体诗。鲁迅所写的是《送O.E.君携兰归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郭沫若所写的一首(未著诗题),则很少为人所知,现录郭诗如下: 菉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嶕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丁丑新夏郭沫若(印) 鲁迅的一首写于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即柔石等五烈士被害的前五天,是他避难花园庄旅社时所书。当时处境十分险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