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客体尺度把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和衡量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作为标准的生产力自身该如何衡量?毋庸置疑,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物的客体要素,又有人的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生产力结构中的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用客体尺度和主体尺  相似文献   

2.
网络认同是人在网络化的生活场域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反思性共识心理。网络认同的整体系统包括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要素包括主体行为、主体思想、主体关系要素;客体要素包括客体内容、客体活动要素;载体要素包括实在载体、时空载体要素。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通过载体要素构成了网络认同的两极,三种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认同。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客观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所谓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内在本性、力量、尺度去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就是人们遵循外界客体的内在本性、规律、尺度来改造主体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既遵循主体尺度又遵循客体尺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尺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有利、真、善、美四大尺度。本文在说明实践为什么要遵循有关尺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功利和真理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马克思"两个尺度"的视域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客体尺度的科学认识,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对发展主体尺度的深切关怀,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阶段根本任务的时候,必然面临着一种重大选择:沿着什么样的路径来发展生产力?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又是:怎样处理发展主体生产力和客体生产力的关系?我们认为,正确的、富于远见的抉择是:应当把人的主体生产力的开发摆在首位,以此为动力推动客体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加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生成的根据审美客体的生成过程是审美对象人化的过程。美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力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状况。审美客体的规定性是审美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之结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获得的。审美客体的存在意义、美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审美价值是对应于人对自然界的独立存在、受动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并且相对于人的需求选择而生成的。虽然从根本原则上说,审美客体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存在物,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客体。然而当人类还混迹于自然界而未羽化成独立的主体并从自然界提升出来的时候,纯自然的客观存在物…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评价尺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川 《学术探索》2006,2(4):93-98
历史评价尺度是指主体从自身特定的需要、利益等内在价值尺度出发判定历史客体及其变化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的标准、模式。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体;二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三是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统一体;四是历史尺度与现实尺度的统一体。历史评价尺度体系在较高层面上由生产力、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尺度组成。生产力尺度是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制度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关键尺度,精神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重要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尺度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确立生产力标准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而且是人类社会自我改造的力量,它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与现时代的人们不一样,马克思对作为生产力中心的人始终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人作为生产力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是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主体,而且根本在于:人的发展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和实现人的主体本质的手段。在创造外在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个性、才能及各种主体本质都得到发挥和发展。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可见,生产力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一个在改造自然中实现和发展人的主体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主体作用的涵义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从人的能动活动上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马克思在研究主客体若干问题的著作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性理论的合理部分,从事物的本原性与对象性两个方面的关系上阐述了主体性理论。他多处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并认为人是“生产主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或现实世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活动的对象。所  相似文献   

10.
李建珊 《文史哲》2005,1(6):130-137
属人性是认识客体的最本质的规定,没有这一属性,客体同自在的存在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主客体之间存在同时性”,是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历史上同时发生,并且同时并存。科学仪器与认识主体之间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仪器不具备人所特有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科学仪器根本不属于认识客体范畴,它从属于认识主体,并且是认识主体系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体运动规律性质,又具有主体活动规律性质,是客体运动与主体活动的统一,因此其运行机理应从客体运动即自然史前提与主体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两大机制要素分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在人的活动的诞生过程中扬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起始运行,并以自然界运动规律为本体论前提的。在实践活动中,超生命需要形成的必然性是社会规律运行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体的创造性选择和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是社会规律运行的现实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发展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强化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要发掘人的主体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强化主体生产力的社会文化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群众文化既是发展精神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又是发展物质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通过文化艺术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包括认识的主体性和实践的主体性。前者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的反映、描摹或观念再现的过程中;后者则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要素的再组,作出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性主要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选择和整合,对再现客体结构程序、视角的主动抉择,这是经典意义上的主体性,是人类承袭动物的智能结构面发生的,实践中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为理性的批判与否决,它是主体在既有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5.
何谓主体生产力?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在哲学中,生产力范畴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统治.从单纯对象化形态看,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都是一样的.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才确立起应有的主体地位,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和遵循外部世界的客观尺度,而且还需要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和遵循主体自身的内在尺度。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分析和讨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尺度时,一般只注意到反映主体目的、需求、功利的“内在尺度”和反映客体本质、功能、规律的“客观尺度”两个方面。我们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仅仅看到实践的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还不够,还必须明确地肯定和确立人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尺度——善性尺度。显然,  相似文献   

17.
<正>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全面分析认识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对于深入研究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揭示认识的本质、结构、功能、发展规律,推进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哲学界有人提出,认识系统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介于主体、客体之间的认识中介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笔者认为,除上述三种要素之外,认识环境也是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史又可以称为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演变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主体、经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直接导致了经济的起落兴衰.新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宽广的考察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就在于主体的认识符合于客体的实际。如果客体本身并不具有某一性质,而主体把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强加于客体,这就不是主体的认识符合于客体的实际,而是以主体自身的东西涂染或掩盖了客体。这样就明显地违反了真理的本性,它只能是偏见、谬误。主体所具有的阶级性,决不能强加于客体,强加于客体,就决不会形成真理。所以,真理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完全取决于认识的对象是否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必然表现为阶级的运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阶级的矛盾体现的;历史的前进表现为阶级的更替,阶级的消亡。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它自身就否定着某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晓红 《学术论坛》2008,31(1):153-156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税收法律关系诸要素的特质,传统的用以确定征税主体税收管辖权和纳税人身份以及课税客体的一系列规则在适用于电子商务时产生了困难,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尽快确立一套适用于电子商务的税收规则,以解决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给现行税收制度带来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