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蒙古装饰艺术与蒙古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关系〔英〕克里斯蒂娜·查伯罗斯(KrystynaChabros)翻译陈一鸣(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导言本文论述的是与喇嘛寺院的宗教艺术截然不同的家庭装饰艺术。佛教的佛像艺术并非源于蒙古本土这一事实,常常导致...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广义的民俗学包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学三方面。 狭义的民俗学就只指民族风俗习惯,将宗教和民间文学独立出去。 我们认为,使用狭义的民俗学为好,因为民俗、宗教和民间文学都各有其独特性,作为科学来说,它们也各自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当然其中有些东西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如有些宗教活动与民俗联系在一起,也与民间文艺联系在一起;有些民间文学也与风俗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的场所———佛寺中 ,普遍塑有佛、菩萨、金刚、天王等佛像 ,故佛教有“像教”之称。作为外来宗教 ,佛教的佛像塑造自然融入了汉民族许多本土的审美观念。这些观念包括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统一 ;“对称美”的普遍存在 ;“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得益彰的衬托 ;此外汉民族传统的服饰美、色彩美标准也融入到佛像的雕塑中。这形成了汉民族辉煌的宗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至今在我省藏、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其影响之一是至今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存在于这些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中,而且主要还在民间。1991年元月,笔者参加省直属机关赴尖扎县工作队,在该县多加乡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顺便对这里的民间宗教活动情况做了初步调查。该乡的民间宗教活动带有普遍性,通过它可以窥见全省信仰藏传佛教地区民间宗教活动的一般情况,故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供有关部门和宗教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详尽考述了该寺的修建过程,寺庙的布局及佛事活动。通过对佑安寺的始建时间、创建人及其盛衰过程的考述,分析了佑安寺对东部蒙古的重大影响和它所折现出的民族、宗教内容,以期对东部蒙古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二、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及各教派上层人物利用宗教相互争权的斗争 (1)关于萨迦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和萨迦与止贡派之间的战争 公元1189年(藏历第三甲子之已酉),蒙古汗王成吉思汗(,1155——1227)统一蒙古各部以后,逐步向亚洲中部、西部和欧洲东部发起远征战争,首先制伏了外围的侵略势力,然后才在中国国内发动了统一的战争,除西夏(原注:藏史称“”)、南宋和金国(,原注:满洲国)之外,统治了国内大部分地区。成吉思汗利用当时在西藏境内各个教派,各个政治势力尚未统一的时机,于公元1206年(藏历第三甲子之丙寅)派兵入卫藏。卫藏、阿里等地首领,未敢抵御,全部归顺。于是蒙古和萨迦喇嘛遂有了初步联系。并且从卫藏地方把佛像和不少经卷带往蒙古地区,开始宏扬佛  相似文献   

8.
蒙古帝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结果使人、物资、信息流得以在欧亚范围内活动 ,本来不该涌现出的人物涌现出来 ,编织出令人眼花 乱的历史。这一切的中心就是蒙古。哈拉和林的宗教对宗教而言也不例外。在帝国第二代皇帝窝阔台建立在蒙古高原的首都哈拉和林城中建有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礼拜寺 ,拥有世界主要宗教的一套设施活动场所 ,而且 ,来自各地的优秀宗教人士也云集在那里 ,带来了种种神佛、经典、祭祀方法。对待宗教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 ,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他们对精通教义者或者能够祈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曾受到印度文化及西藏文化的明显的影响。在13至14世纪,佛教传入蒙古,与翻译出版佛教书籍同时,还从梵文、藏文和畏兀儿文翻译了哲学、醒世作品及寓言集等,并以木刻的方式大量出版。16至17世纪以来,这类译文的数始大大增加了。在18至19世纪,藏语知识在蒙古人中广为流传,藏语不仅成为宗教活动的语言,而且成为学术用语,正如中世纪欧洲的拉丁语一样。Б.Я.符拉基米尔佐夫这样评述这一情况:“正是藏语占了首位,而使蒙古书面语屈居次要地位。”[2,27页]在蒙古,识字的人主要是宗教人士,喇嘛写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蒙古,藏传佛教是最为流行的宗教。但是,蒙古的本土宗教并不是藏传佛教,而是萨满教。藏传佛教替代萨满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因为宗教意识形态的更替,并不像政权更替那样,相对容易,军事上的胜利往往就可以大体决定政治上的胜利。就佛教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主流宗教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很有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的诸类型,颇受佛教神话或信仰佛教的印度等跨国民族和藏族等国内兄弟民族神话影响。这是因为蒙古族在皈依藏传佛教过程中,佛教或上述信仰佛教民族神话影响了蒙古神话,从而蒙古族创世神话蒙上佛教或信仰佛教诸民族神话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文学史就是中国佛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佛教实践即佛教修持与佛教弘传过程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就是用汉语、西域胡语、藏语、蒙古语、傣语等语种写成的大中华佛教文学的历史。"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禀持民族本位立场和教派史视野,全面清理中国佛教文学的历史进程,并进而提炼民族精神、建构宗教诗学。"中国佛教文学史"的书写特别要关注印度佛教在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汉语佛教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本土化进程,在民族互动和国际交流中探讨宗教实践对社会和谐、文明演进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传播的过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蒙古神话与佛教神话以及信仰佛教的一些国家和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是蒙古神话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比较研究的可能性、比较研究的领域、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资料、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四个方面去设计论证了该课题。  相似文献   

16.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在喀尔喀蒙古诸部的最大活佛兼封建主。在清代,自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确立后,不仅积极在漠北蒙古诸部之辖区内弘传佛教,而且倾心内附,自觉贯彻清朝的治蒙方略,在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满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驯服强悍的蒙、藏民族,除采取怀柔、联姻政策外,还借助宗教的作用从精神上控制少数民族,表现为特别崇信黄教、弘扬黄教,给黄教以种种特权,使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举措对蒙古族社会起到了双重影响.抛却消极影响,对蒙古地区佛教文化而言,有着促进其发展的积极一面.尤其使蒙古族佛教经典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翻译家和翻译作品,更为主要的是形成了较系统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8.
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的一个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一度曾是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传播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进入13世纪中叶,随着“凉州会谈”的成功举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也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此时,以凉州为中心,藏传佛教有规模的向蒙古等民族、向中原内地传播和辐射开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八思巴等曾在这里建寺聚徒,弘传佛法。从凉州走出的清代国师章嘉·若贝多吉等,为藏传佛教的传播、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佛理诗重视象喻的使用 ,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 ,从纯粹言理出发 ,直接引用佛经中的典故 ,使其所言之佛理 ,更为准确明显 ,表现出以理取胜的特点。其二 ,则是从某一感性形象出发 ,通过景物的描写 ,来显示他对佛理的体悟 ,理寓景中 ,景理相谐 ,使诗的意味更加深长。前者带有浓郁的佛教文化的色彩 ,展示出佛教日益融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而后者则典型地表现出中国文人的情趣以及王维个人的品性、艺术才能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