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当代脑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和心理学等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我们从哲学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意识,就是在一定的主体活动中,对象关系、社会关系通过神经模式在人脑中整合成的关系系统。1、心脑关系问题的各种哲学解答 意识本质问题,也就是意识、人脑和外部世界的实质与关系问题,它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二千多年来,学者们对此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解答。 (1)唯物一元论。这种哲学理论认为,意识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朴素的唯物一元论把物质、意识的基质设想为某些特殊…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确立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概念,它本质上是反映现代精神和现代活动特点的意识。在邓小平的活动和意识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现代意识性,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现代的时代观、现代的活动观、现代的思维方式观。要把握邓小平的现代意识理论,便要从这三个层次入手。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以深化我们对邓小平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哲学命题。然而,这是否就等于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以实践为基石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逻辑确证。在此,本文仅就意识的实践本质之确证发表一些不甚成熟的见解,希望能提供一个理解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断面,以加深研讨,特别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深层基础的科学理解。 现在我们讲意识的本质大多都要引一些经典作家的表述,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两段: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的一段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提出了大量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对于史学方法理论尤其是史学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旨在从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影响较大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aimund Popper,1902—)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期有助于对科学哲学与历史学之间可能建立起来的联系的探索。 一、科学分界问题──科学观的历史学思考 所谓科学分界问题,按波普尔的说法,“它是在经验科学的陈述或陈述系统与一切其他陈述(不论是宗教性的、形而上学性的或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  相似文献   

5.
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曾一直争论不休。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为“意识”作出了宏观的科学揭示,从而为人们确立了科学的意识观。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正在引起新的意识革命,人们对意识的发生及其机制、意识的功能与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意识观,关于潜意识概念和意识层次的问题,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可见,关于意识的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动态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人们确立了科学的意识观。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物…  相似文献   

6.
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在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美学研究陷于困境。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是由传统哲学的局限造成的。摆脱美学研究的困境,必须对美学的哲学基础作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重建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在本质上属于哲学学科,而不属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美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探讨美是什么,必须先确定某种哲学框架,也就是说,必须先确定比美更抽象,更一般的哲学范畴。传统哲学确立了一个最抽象、最一般的范畴——实体。所谓实体,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也称为本体,它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基质。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  相似文献   

7.
从布伦塔诺的表象论看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布伦塔诺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从表象入手对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作出区分静态呈现的物理现象是科学的认识对象,而具有“意向的”功能的心理现象则为哲学、宗教所体验和解读。科学的认识止于感觉经验,其真理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然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安顿人的心灵、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等等,却只能依靠哲学和宗教。哲学是第六意识思维的结晶,能达于超验层面;宗教则是身心合证之结果,能超越超验,直达存在之源、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8.
身心关系是一个古老而重大的哲学课题,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一直在对它进行探讨。从狭意上说,身心关系指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关系;从广义上说,则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本文仅对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关身心关系的几种观点进行考察,并着重评断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在西方哲学有关身心关系的研究中笛卡尔是一个里程碑。以他为界,大致可分为前笛卡尔时期、笛卡尔时期和后笛卡尔时期。  相似文献   

9.
陈嘉明 《求是学刊》2006,33(3):46-50
福柯将现代哲学的本质视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说,他对启蒙所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它对当代哲学具有根本意义。福柯把他的“现代性态度”归结为一种“哲学的质疑”,亦即“批判性质询”的品格。虽然他不满于“理性”的专断,对它的压制非理性有着尖锐的批评,但仍肯定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合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科学抽象法,是把具体事物的表象舍掉,而把其共同的本质抽出来,形成概念、范畴、进行逻辑推理,建立科学体系的理论研究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在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唯物辩证法指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科学抽象法正是在理论研究中具体运用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至八日在贵阳召开了现代外国哲学第四次全国讨论会,会议的议题是“现代外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会议探对了现代外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现代外国哲学科学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具体演变和发展的若干问题、当代西方哲学最新的发展动向和理论趋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如何进一步使学科深化等。会议指出,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科学地批评、吸取、开发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吸取和开发现代西方哲学中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人提出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代性观点,即二者都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提出的问题作出概括总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当前社会学的重大课题。科学的发展日益要求对人的主体性作出回答,而中国的实际改革也要求,对人的主体性作出回答和理论上的解释。创造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主体性的问题。自然主义的社会研究,把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运动形式用于社会运动的研究,使主体性问题走上了无法解释的地步,从而成为科学上的保守主义。反实证主义,只是作了哲学上的分析,也并没有达到具体的、令人信服的解答。主体性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性如何成为可能的?是当前社会学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14.
思竹 《浙江学刊》2004,(1):174-178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5.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萨特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即自由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纯粹意识、人的主观性、虚无。因此,萨特的自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由于处于本体状态的自由是一种虚无,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是,所以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自由又是绝对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其自由观的立足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因而是非科学的,是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6.
“系统中心论”①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向。哲学若不关注系统科学,便谈不上它自身的现代化。“状态”概念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各种系统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因此,对状态概念的哲学探讨必须放到系统科学的背景之中。本文的基本任务在于研究它的科学含义和哲学含义,它的特性和哲学本质,它与其它系统概念以及某些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钱学森同志提出了对系统科学体系的总体设想②,我们依据这些设想来进一步研究状态概念。在系统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层次是系统学和系统论。前者是一切系统研究的元理论,为它们提供了基本概念体系,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18.
《孔学堂》2015,(4)
莫尔在1951年就提出比较哲学应该走出泛泛地比较同异点之格局,而从哲学沟通上着眼的看法。本文即是依照这个方针来从事中西比较时间哲学。比较的一方是先秦儒道的时间观,另一方是当代分析时间哲学。目的不仅是从当代分析哲学角度给先秦时间哲学一个新的解析,而且欲以中国的传统时间观,对当代分析时间哲学的理论困境提出新的路向。文章以简介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为引言,然后介绍当代分析时间哲学中对时间流逝的辩论。议题以时间流逝为主,因为传统上时间的定义就是流逝的特性。在分析哲学中,一方是A理论,承认时间流逝的真实性。另一方则是B理论,否认时间流逝的客观存在。两方的议点触及种种问题:时间是否依赖于观察者的时空地位,时间是否能独立于人类经验而客观存在,所谓的"当下"有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时间是否流逝,以及时间是否真实存在。双方争得不分上下,但是没有一个理论能提供完满的看法。儒道的时间观都肯定时间的流逝,但是没有陷入A理论的人类主观论。本文的结论是儒道时间观是时间流逝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宣传家们坚持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哲学学科基础,并使其掌握哲学方向盘,即成为哲学的核心学科,希望他们关于人的观点将能解决人的本质及其特征之谜。在他们持之以恒、誓达目的不罢休的艰辛道路上有高潮也有低潮,所谓高潮指的是人已经摆脱了自我认识的危机,这是由各种经验科学观的突破完成的,所谓低潮指的是他们无力解答某些重大问题即异化。然而,其学说的基点显现出某种完全相反的一面,其中某些观点停留于二元论。另一些人的观点在与反辩证法的生物论决裂以后,方才显示出其传统形式的初型。这两种状况恰恰说明现代哲学人类学无…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的符号》评介程志民《论当代的符号》一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格尔哈特冯克教授主编的《意识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重要论著。本书从意识哲学的角度研究了科学、哲学、教育、宗教和法律作为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作者认为,科学、哲学、宗教、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