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家族教育作为私学的一种形式,在唐代并未衰微,仍有新的发展。本文从家学与家风的方面考察关中士族的家族教育,并侧重指出其强调文学教育的特点,解释了形成此一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学世家的形成与传衍,家族信念与发展内动力作用颇为重要。家族子弟对家学传统常存敬畏、自豪与责任感,时时感受到祖宗的力量与目光,"诗是吾家事"是他们心态的真实写照、心志的肯定性表露。在惯常的叙述中,"吾家事"的承担者,似乎主要是男性,本文着重强调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文学女性的家族信念护持对家学发展内动力的培育,多有贡献。她们的婚姻,以及她们的文学才华的被压抑与释放,都与家学的传播、融合与生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两晋南朝南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考察,明晰该家族总体发展脉络;论述了南阳范氏家族是两晋南朝时期名门士族之一,其势力一度达到顶峰,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指出其发展历程虽然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但俊杰辈出,并留名史册;从“亲近皇室,审时度势”“尊崇儒学并与时俱进”及“尚文多才,成就博杂”三方面分析了南阳范氏家族的家风家学,提出南阳范氏家族在政治、文化上的的杰出表现,与他们的家风家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类学谱系的观念分析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家学"问题,会给我们许多启示。在文化家族中必然存在着底蕴深厚的家学,家族与家学的影响作用于中国古代绘画,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讲求谱系传承的体现,关于家族及家学对中国古代绘画影响的研究,对理解中国古代复杂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秩序特征,以及克服以往中国传统美术史忽略画家个体或群体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缺憾,应该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 ,重视以良好的教育振兴家族 ,使苏氏子弟幼承庭训 ,学有家法 ,人人俊秀 ,个个饱学 ,形成著名的苏氏家学。一脉相承的苏氏家学可分为两个方面 :诗文传家 ,重视经史。家学的传承 ,使苏氏家族人才迭出 ,并维持较高的社会声誉 ,成为其家族发展的文化保障。同时 ,苏氏家学对世人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中国古代家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无论从家学的内容上,抑或从家学的形式上都起了奠基的作用。其时的家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学已在家庭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教育对象不限于家庭成员,具有开放性;三是妇女也能接受家学教育。汉代的家学在传承社会文化,培养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隋唐赵郡李氏家学家风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以中古著名士族赵郡李氏的家学家风为研究对象,具体对赵郡李氏在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所发生的家风家学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他们政治及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赵郡李氏在隋唐家学家风主要分化为两种,它们因为在不同方面与现实政治相契合而有利于一部分赵郡李氏保持其政治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仅发生于赵郡李氏中,也是出现于隋唐山东旧士族中的普遍现象,而到唐中后期则扩展到一些新兴的官僚家族层面.而这一现象与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孔氏家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声名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家。其中,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与中国学术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惜乎以往学者对这一课题关注不多,探讨不深。有鉴于此,黄怀信等新作《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公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贫困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并顺利就业,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高校贫困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调研,以教育接受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了贫困生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接受不足,研究了贫困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接受机制特点,并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大学生特点,提出增强大学贫困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接受成效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当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抗逆力"研究取向,以积极的优势视角,从家庭、社区及社会层面检视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社工机构运用成长小组、体验小组等社工实务方法,以家庭教育与能力建设、社会教育与社会资本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福利资源提供三大项目为重点,为流动青少年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增进流动青少年及家庭的能力建设与资本建设,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81—2011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的205篇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从两个方面表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发现,该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学科,研究文献呈现年度递增态势;而定性分析发现,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均呈现多元化样态。未来的研究,应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全面性和动态性,逐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加强前瞻性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个体早期教育期望对于其未来教育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前人对地位获得模型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2013~2014基线数据)为样本,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二元逻辑斯蒂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了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出生于家境贫寒的青少年,其教育期望年限更高,更期望上大学,希望接受硕士、博士等精英化教育;在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的选择中,家庭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表明青少年并没有因为其家庭条件不好就降低对自我的教育期望,选择进入次优的大学专科教育。研究结果表明,贫穷不一定导致青少年较低的教育期望,反而正是这种艰苦的家庭条件,对青少年起到了激励作用,使其对改变家庭命运、实现向上流动具有更强的信念,希望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阶层的跃迁;对此的政策蕴含在于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寒门学子超越自身及家庭的不利条件,使之获得力争上游、实现高等教育梦的机会,促进社会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对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家庭教育改革往往流于形式.从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四个方面对中国与美国的家庭教育进行较为详尽的比较后发现,美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存在差异,而前者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全面发展和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对于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文章通过李绛、李程、李憕、李汉、李夷简等五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的整理研究,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之一。文章分析了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优势,并从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内容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家庭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纳粹时期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并非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徒毫不入流的语言堆砌,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精心的教育设计,由此构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本文从哲学、政治、教育三个层面分析纳粹政治教育理论,揭示纳粹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全面研究德国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