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大量的英方档案和中方档案及实物史料,证明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把浙江作为首选的侵占目标,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战略部署,这与当时粤闽海防的强弱并无关系。无论从英军侵华战略的进攻方向、重点,还是从浙江战场对英军和清政府的影响来看,浙江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于1841年1月25日强行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占该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军于1860年强行占领九龙。同年10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制占了九龙。1898年6月,在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条约,租借了“新界”,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收复香港是中国人民的宿愿。从清政府、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旧中国的统治者们也都做过收复香港的尝试,但皆未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不敌英军。潘仕成自行捐造武器,包括水雷、大炮、战船。文章围绕潘仕成捐造武器一事探究了某些具体细节,分析了他制造武器的思想根源以及武器制造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按照当时的国际法,清政府对在中国领域内发生的一切本国人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有无可置疑的审判裁决执行之权,这本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但当时的清政府对外面的世界茫然无知,西方殖民者蓄意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依法管辖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这一问题复杂化。最后英国用炮舰迫使清政府屈服,列强先后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从而使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鸦片战争前后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汉奸作用不容小视。清政府对于汉奸活动极为重视,并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汉奸问题,然而因为清朝统治者认识不清及晚清政治腐败等多种原因,尤其是清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外敌入侵时各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剧烈变动的新形势,使得诸多处理汉奸问题的措施沦为具文而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添一注脚。  相似文献   

6.
1839年,清政府实行严禁鸦片的政策,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的大门,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鸦片危害愈演愈烈,成为近代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就鸦片战争后到1919年的外国鸦片问题、国内种植罂粟问题以及清政府和民国初年的鸦片政策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耆英是中国近代投降外交的鼻祖。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一般著述中,他却往往被一笔带过,其罪责虽重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耆英的投降外交及其理论作一番论述。耆英(1787—1858),字介春,清朝宗室,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盛京将军。鸦片战争前后,他对禁烟、抵抗侵略一贯持消极态度。1942年3月,他被清政府任命为与英军媾和的钦差大臣,步入清朝外交舞台。从这时起一直到1848年春,耆英一直是清政府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耆英的投降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耆英是中国近代投降外交的鼻祖。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一般著述中,他却往往被一笔带过,其罪责虽重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耆英的投降外交及其理论作一番论述。一耆英(1787——1858),字介春,清朝宗室,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盛京将军。鸦片战争前后,他对禁烟、抵抗侵略一贯持消极态度。1942年3月,他被清政府任命为与英军媾和的钦差大臣,步入清朝外交舞台。从这时起一直到1848年春,耆英一直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全力从事投降外交。  相似文献   

9.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的自主性逐步丧失。特别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占领上海,上海海关(江海关)被捣毁后,驻沪的英军乘机关闭海关。随后清政府与英、美、法领事签署协议,成立了由英、美、法把持的上海税务管理委员会。从此,外国人开始“帮办”中国海关,使中国近代海关逐渐丧失自主权,并成为英、美、法领事馆的附庸。  相似文献   

10.
赵锐 《金陵瞭望》2011,(26):9-11
1842年8月4日.一艘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中英双方随即在临江的静海寺就结束正在进行的鸦片战争进行了谈判。8月29日.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遗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而南京则从这天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回望南京百年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南京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与中国近百年的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战败后没有发起任何改革,以至于近代中国长久积弱积贫。将参与鸦片战争和谈的清朝大臣张喜的个人经历与历史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观念与体制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交错是中国鸦片战争后改革延误的原因。从微观方面看,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着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从宏观方面看,清政府体制僵化与人才缺失两方面缺陷表露无遗。这些宏观与微观的综合原因在张喜身上均有典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18 40年 7月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首战舟山。定海总兵张朝发殉国 ,舟山被占 ,次年 2月收复。 1841年 9月 2 6日起 ,英军再攻舟山 ,相持六昼夜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奋战 ,同日壮烈牺牲。这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英军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舟山两次沦陷 ,时达五年多 ,当地军民的反英斗争 ,在鸦片战争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但在地方史的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方面 ,存在一些问题。如双方兵力与伤亡情况 ,及其在同整个战争诸役相比较中所居的地位等问题 ,本文根据可靠史料与数据 ,提供商讨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东北教育变革初探刘小春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古未有的变化。腐败的清政府开始逐渐地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警醒。为了求得生存,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也被迫对外实行了极有限度的“开放”政策。从政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周文顺鸦片战争中遥相呼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我国东部海防屏障的台湾,也成为主要战场。早在战争之前,英人就企图在台湾获得“立足点”,以便向中国倾销鸦片。①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巴麦尊则明令侵华英军:在中国东...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中期极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但清政府对外方面依然固守天朝外交原则,统治集团依然执行封闭的外交政策.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慢慢改变.中国外交逐步走出了中世纪的封闭.开始具有近代外交的气息.但这种打破并不意味着中国封闭心态的结束,在这以后,统治集团内部时不时还会冒出自我封闭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西方天主教早在中国的元朝和明朝就已传入中国,后来被清政府严厉禁止,中断了一百多年。到鸦片战争前夕,西方教会势力又以澳门、马六甲和新加坡为基地,积极地向中国发展。虽然当时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但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分子,已偷偷地潜入中国进行非法活动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们都把在中国传教作为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西方传教士们便以大炮为后盾,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成批地窜进中国的广大城乡,进行各种侵略活动,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在所有同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中,英国占据首位。清政府由于观念上的落后,颁布了许多苛刻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引起英商的强烈反弹,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软弱的清政府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李鸿章作为晚睛的重臣从1863年开始他的外交生涯,他的一套独有的外交思想,虽然不能挽救近代中国于水火,却使近代中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的腐朽统治,他们会牺牲一些利益这是必然的,李鸿章能在维护清政府利益的情况下,在和外国代表谈判时,最少地减轻近代中国的利益损害,他可谓是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养成夜郎自大的文化优势心理和对西方科技的盲目排斥,而这正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辛亥革命前宁夏的社会状况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仅战争赔款一项,不算利息,总额就达75382万两白银。这样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税赋负担,吸干了中国人民的血汗,使中国人民日益积贫积弱。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它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在当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但宁夏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关中屏障”、“秦陇咽喉”之称。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在十九世纪末就已指向了这一地区,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