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满足农耕文化的要求,人们必然要改造自然,为文化的植入培养温床,从而才能有生存空间;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破了原有的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中客观上维持了文化与自然平衡的神秘主义的内容必不可免地随之淡化.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文化对自然的这种不自觉关系还将加深.  相似文献   

3.
杨真 《中国民族博览》2016,(20):232-233
临沂古称琅琊郡,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已经建有洗砚池晋墓博物馆、临沂博物馆、东夷文化博物馆、天宇自然博物馆以及多个红色文化基地等实体博物馆,如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并能在建设的时候对可用性评估的结果和可用性的设计建议都能加以充分考虑,我认为可以极大地提高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可用性,为沂蒙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临沂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研究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目地是对将来可能建设的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进行前期的可用性评估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分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历史上河湟多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地迥然相异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体系.因此,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模式.本文拟比较汉族和藏族、贵州侗族的生育文化,分析这些民族生育文化中合理的文化价值,从而探讨儒家生育文化在当今生育政策中的消极作用及目前对生育模式作"传统--现代"二元结构之划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临沂古称琅琊郡,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已经建有洗砚池晋墓博物馆、临沂博物馆、东夷文化博物馆、天宇自然博物馆以及多个红色文化基地等实体博物馆,如何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并能在建设的时候对可用性评估的结果和可用性的设计建议都能加以充分考虑,我认为可以极大地提高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可用性,为沂蒙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临沂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研究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目地是对将来可能建设的沂蒙文化数字博物馆进行前期的可用性评估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人类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地名的作用在于体现个体地表空间的特定方位概括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客观地记录了自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地名作为符号,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意义,历史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认识,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性、时代特点和自然特征的地名。如,我国乃至欧亚地区都存在大量蒙古语地名,而且大部分保存着蒙古语特征,意义明确。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民族迁徙等复杂原因,使有些蒙古语地名意义失真,似是而非,更有甚  相似文献   

8.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是新疆十个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的上层建筑,与各类自然崇拜、巫蛊风水、萨满信仰等共同构成各自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在萨满文化相对发达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伊斯兰教的象征隐喻及文化整合作用表现得尤其突出,形成一道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文化风景线。新疆穆斯林民族萨满信仰中伊斯兰教整合作用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各民族宗教文化中不同类型宗教信仰成分交融混成的具体状态及互动规律,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一个独特角度认识且合理解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文创产业作为我国新近热门起来的一个行业,主要是从事对文化的创新设计和理念加工等。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最忌讳对文化元素的生搬硬套,更多的时候是运用解构与重组的方式进行加工设计,使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本身呈现出新的艺术面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运用解构与重组的方式,可以把原有的自然、文化元素和理念很好地融入到设计中,对文化创新设计的作用非常大。本文就如何在文创设计中运用解构与重组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分析,展现出文创设计中解构与重组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一直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赫哲族在远古时为了适应极为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布努瑶民族创世史诗《密洛陀》在描述人类和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中以创世精神表达出自然文化观。创世一方面指创造人类自身及其文化,一方面指创造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确认自然的文化意义和人化特征。自然文化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维视野,人与自然关系既有互动、互生、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构成和谐互利的一面,又有对立矛盾、冲突的一面,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从而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平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方渔猎民族服饰符号是渔猎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经过长期实践创造、传承而来的独特服饰类型.其中蕴涵的萨满文化、地域文化和所表达的人生礼仪,对渔猎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民族审美意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因此,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与传承渔猎民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各种文化产生於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且在不同的民族意识作用下不断得以进化。因此,它往往具有许多特殊的因子,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民族文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南丹白裤瑶的民俗竞技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白裤瑶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情结,原始宗教对白裤瑶民俗竞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原始宗教的存在而使白裤瑶民俗竞技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7.
傣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其原始宗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它是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传统人居环境的营造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试图探析宗教文化对傣族传统人居环境中社会、自然、农业生产、村寨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挖掘傣族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展示傣族地区人、神、自然和谐共聚的内因所在,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浅谈藏族文化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与环境,这是受历史制约的社会现象,反映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认识和利用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方式。它们植根于人们同大自然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的全过程中。每个民族的文化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这个民族的人和自然分离的程度。因为有思维能量的人的缘故,自然演化为文化,正因为有文化的缘故,人类才找到了真正的人的本质以及人在自然界中应有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当人们理性地整理和组织实践经验,又通过主观能动,力图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较为稳定的成份,也成为反映并影响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凝聚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和中华先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真知灼见.我们从中国书法中可以集中地体验到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它作为作品精神内涵的载体,积淀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风尚等文化精神,大力开展书法教育,对培育健全的人格、情操,全面提升人的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书法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指出了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的各国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人类种群的密切关系以及民族互动、文化彼此接触与有效交流的历史,自然拉近了区域内各国间的文化、经济以及人员的频繁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传统的作用,增进区域内族群/民族间彼此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跨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力,构建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全球化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地方性知识,以期在全球化场景中深层探讨在东北亚区域建构"文化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思路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