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梁武帝称帝之前,支配他行为的主要是进取心理,这与他的家庭的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关。同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自己的成就中,他还产生出了强烈的自信、自负和骄傲心理。在为帝前期,成就心理造就了他此期的辉煌和急功近利。而他的晚年,则是在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还是当“好皇帝”之间的矛盾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2.
在何其芳的一生中,文学与政治都曾给予他深刻影响。有时文学影响他大一些,有时政治冲动压抑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学与政治的取舍上患得患失,而这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人中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生活在儒学逐渐复兴的晋宋之交。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不朽思想与人生追求;礼乐教化思想与施政实践;仁孝忠义思想与儒者情怀。他的放浪形骸、任诞不羁是表面现象,他的儒家思想是深入骨髓间的,儒学人格是他复杂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方鸿渐是无法摆脱他所处的生存困境的,一是因为当时中西方文化错位结合造成的畸形文化环境,二是因为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他的文化性格中呈现的畸形特征不被容于社会。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他的现代感觉察觉到这种氛围中的腐朽气息,因此他拒绝进入。但在表相的西方文化环境中,他的现代感觉与传统意识又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他能看出其中的虚伪和荒谬,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他的性格得不到健全发展,一方面"和同随俗",一方面"滑稽玩世",使得他逐渐陷入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加缪作品中的荒诞哲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国作家加缪的荒诞哲理中,荒诞的被发现只有一个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对荒诞采取反抗的态度。反抗是加缪荒诞哲理的核心,也是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加缪与热衷于建立固定思想体系的哲学家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迎击他所处时代的各种问题中发展他的思想。他从不把他的思想禁锢在一个体系和一种理论中,他直接关注与思索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加缪的思想可以说从未与现实脱节。  相似文献   

6.
乔吉是元后期重要的曲家。他的心态与创作在元人中具有代表性。他的生平和绝大多数元曲家一样 ,有许多不详 ,但其创作与心态关系密切 ,可以互证。元曲家乔吉的玩世心态是他在无奈中求乐的人生选择 ,有时很超脱 ,有时也很苦闷 ,俱反映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叶芝将爱尔兰民俗和神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题材,致力于恢复凯尔特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在创造中采用了基督教文化元素,将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叶芝诗歌中兼具凯尔特传统与基督教元素,此外,他坚持用英语写作,体现了他诗歌中凯尔特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依赖与对抗。他在保持与本民族的联系同时,借鉴了其他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的精髓,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1 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不仅在他的许多巨著中宣传他的艺术思想,也在他的政治性论文中,特别是在他的多次演讲中极力宣传和推广他的艺术主张。选读罗斯金《现代生产与设计》演讲,分析和探讨其艺术主张,可发现他的许多建议和忠告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质虽出身寒微却想出人头地,才学通博而不甘为文士,足智多谋又飞扬跋扈,他应时而动,虽遭贬谪,但终被封侯。他在与曹丕曹植的交往中,是曹植的文友,是曹丕的心腹与谋士。因此,他在丕植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具有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德育中“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具有必然性。“他律”与“自律”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在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他律”与“自律”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他认为人性具有两极:一极指向原始性的回归,一极指向创造性的发展。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形象地将人分为四类:在原始回归之路上疯狂、在双重人格中异化、在创造性发展中涅 、在神性关照下超越。在他看来,疯狂与异化的根源在于信仰的虚无与上帝的缺席导致了恶的本能的回归与膨胀。他认为人性的超越必须建立在神性关照的基础上,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 。  相似文献   

12.
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不仅体现在他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很通脱地将儒学的入世功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有一种“为我所用”的气概;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也展现了他很深厚的儒学素养。这与他自身经历有关,时代环境的因素更不可忽视,同时曹氏集团中众多人才的儒学倾向对曹操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奥贡喀沃是《瓦解》的悲剧性主人公,他贯穿一生的抗争命运及维护自身传统的战斗精神,他的多变的命运,他的令人痛惜的失败,他的悲壮的毁灭,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悲剧美的人物。在他抗争与毁灭的深沉撞击中我们获得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五四时期的张太雷与北京大学的关系。他曾入读北大一学期。他从爱国走上革命道路,与北大两位老师的引导分不开。他在五四运动中作为天津使者与北大联络,相互支援。他是北大第一个中共支部的成员。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对荒原世界的描绘,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追寻人类困境的解救之途.他最后皈依基督教,并不是为了将人引入宗教的逃逸中,因为他皈依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关注人的现实境遇与道德境遇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超越此在的神性启示信仰.他是为了在神性存在中言说人的存在,追求人性的净化、圆满、超越与升华.尽管他将人性的敞开设定在上帝存在的神学景观中,但他所描绘的是一种人主动向上企盼与神性存在、上帝俯身向下惠顾的和谐景观,并没有以彼在与永恒存在否定此在与现时存在.  相似文献   

17.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其幽默闻名于世。然而,在他幽默背后的主题往往为人忽视。良心是他的主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眼,为什么马克.吐温在其主要作品中一再涉及到良心?是偶然的描写,还是他在这方面有过认真连贯的思考?其实,马克.吐温是有意要展现人与良心之间的较量,他在各个时期不同作品中评说良心,在构思其作品时试图将荒唐、残暴和战争与畸形良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蒋捷,流浪隐居,入元后终生不仕,抱节而终。他的词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是选择漂泊还是流浪的问题。追逐理想与生计艰难的矛盾使他在感叹生命与时间的不可知中,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慈悲的生命观。他的词不能简单地归为姜派或是辛派,恰恰是他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使他的词在南宋末年的词坛中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小词在清丽中富有情趣,甚至有了由南追北的风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