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积极致力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 ,他们提出的思想观点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 ,从毛泽东经济工作是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到邓小平民族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从毛泽东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到邓小平的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实行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 ,从毛泽东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到邓小平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中指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给予必要的支援,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这些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增强它的发展活力,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建国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具体措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要解决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应该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立产业经济群落,选准民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关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思想。一、把经济建设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国家帮助和发达地区的支援。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五、判断我们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是否正确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必然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现阶段,云南民族地区与先进地区比较,在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而要缩短这种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为此,除进行必要的客观指导外,还必须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分类指导,克服过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进一步贯彻民族自治方针,实行改革开放,给少数民族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全国的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即怎样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给予必要的支援,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这些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增强它们的发展活力,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这段话,对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改变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具有  相似文献   

8.
经济和文化是互动的。我们在研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时 ,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应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让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接轨  相似文献   

9.
发展经济是实现甘肃省少数民族繁荣的首要任务。根据甘肃省民族地区目前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已势在必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民族地区许多方面尚存在着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应当逐渐地排除这些不利因素,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以实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落后。人们注意到: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开发不易、建设资金短缺等等。除此以外,民族地区的劳动者素质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比较注意从发达地区引进各种有用人才(有人将其称为“科技移民”),来改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结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现状严重超社会经济负荷,这给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使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也很不适应,控制民族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是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社会、文化转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中击.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之路.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但是,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如何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稳定地进行社会、文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在转型期注意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以来的物质劳作和精神生产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处于经济发展的劣势,与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去甚远;在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城市化建设中,如何既发展经济,接受现代文明,又保护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开发尤来已久,在新的世纪里,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是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对经济制度变迁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的动力产生的原因、来源和作用方式。1)基于民族文化形成的民族集体认知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的一般动力,通过一般动力的作用,可以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的经济制度,这些秩序化的经济规则有助于降低民族经济活动不稳定性预期,但因为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之间本身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这一作用过程没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外部适应性。2)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技术)存量增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创新动力,但受民族文化结构中人文和科技的结构性失衡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在创新选择中对知识(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认定与把握有所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受民族文化自我创新驱动的作用不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制度创新多数属于"搭便车"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深化改革,拓宽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以天下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本地区之优势,增强自己的经济活力,就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很长时期以来,没有充分重视智力开发。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充分重视智力开发,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不仅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消除各民族间的事实上不平等,进而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目标,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更具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使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赶上或接近汉族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首先要靠各少数民族自己的努力,但国家的支援,汉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帮助,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早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毛选”五卷第28页)今天,支援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民族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这种不平衡性在少数民族集聚区愈显突出.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选择适当的发展路径是重要的.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引起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某些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商品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民族关系问题,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安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