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滨 《唐都学刊》2006,22(4):74-76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运用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发展问题。从哲学视野出发,立求在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揭示出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和时代的特征。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科学有序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积累轻消费。第二个阶段实施的是脱贫战略,其特点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非均衡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经验作为依据的,而"十个结合"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同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十个结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高原则,共同幸福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目的,尊重保障人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诚实友爱的人际环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战略思想,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根本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延峰 《创新》2007,2(2):50-53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剖析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内涵;从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角度指出教育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开拓与实施的重要课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强化品德责任教育、活学活用知识、发展科学思维等是当前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To examine whether high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s is associated with low levels of bullying, and to understand whether moral disengagement mediates or moderates this relationship, 925 German children ranging from 11 to 17 years of age (M = 14.18, SD = 1.21)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on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 surveys at three different schools. The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bullying role, based on a peer‐nomination procedure.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moral reasoning competence negatively predicted whether a student took an aggressive role. Moral disengagement partially mediated this relationship. Corresponding effects for defenders and outsiders were not found. These results extend previous findings about the effect of moral reasoning on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ully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国情分析入题,提出转变发展模式的动议;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发展观",得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此外,本文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义,阐述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出蕴含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之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9.
吴静波  张晓路 《创新》2008,2(2):87-90
人类要想更好地生存必须发展,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及对人文奥运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表明了党中央治国治理社会的新理念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新理念为深入理解 2 0 0 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精神 ,提供了根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长军 《创新》2007,2(2):108-1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温室效应造成了对人类生存不利的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代价越来越高。以包括气候环境在内的自然生态为前提和依据的生态系统化的社会价值意识为指导,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扭转气候变化与生态变化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不利趋势,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吴炜 《创新》2008,2(6):8-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横县要发展成为广西强县,就必须从践行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大力拓展横县对外开放发展空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田松柏  胡艺华 《创新》2008,2(2):31-34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关键是要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实绩、以考促建等原则,建立起科学、有效、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韦正业  卢兆龙 《创新》2009,3(7):60-64
"鄂尔多斯模式"的丰富内涵和新鲜经验,是地方经济崛起的经典和样板,是西部崛起的典型和缩影。学习借鉴"鄂尔多斯模式",对于同样为西部地级市的百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宝东 《唐都学刊》2006,22(1):112-115
科技发展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演进的核心力量。“五四”以后,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信仰权威进入中国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中国社会的科学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伴而行;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技事业在进退失据中曲折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统区英美式的科技发展模式的继受和顿挫,另一方面表现为解放区苏联式科技发展模式的辟莽和创新;抗战时期国共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但在绩效上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二者都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adolescents coordinate personal and moral concerns in reasoning about opposite‐sex interactions. Sixty‐four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ts (Ms = 12.74, 16.05 years) were individually interviewed about two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involving opposite‐sex interactions (commenting on appearance, initiating a date), presented in four conditions that varied the salience of personal vs. moral concerns. Overall, participants viewed opposite‐sex interactions as harmless and acceptable in personal conditions, but as moral concerns became more salient, they were viewed more negatively, as less contingent on the target's response, and as entailing humiliation, coercion, and victimization. Age differences occurred primarily in reasoning about conditions entailing mixed‐personal and moral concerns.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s' understanding of harassment and victimiz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ccepting credit for one's own prosocial behavior was examined. Participants aged 7–11 years old in Japan and the USA (total N = 206) were presented with a series of stories in which a protagonist performs a good deed and is asked about it by another character. Across stories, the protagonist either truthfully acknowledges the deed or falsely denies it, in a statement that is made either in public or in private, and is addressed to either a teacher or to a peer. As predicted, Japanese children judged protagonists less favorably when they acknowledged the good deed in public rather than in private. Further, Japanese children tended to view modest lies more favorably overall than did children in the USA. These result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modesty in Japan and to the ways in which Japanese children take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when deciding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for individuals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想角色定位以及现实困境,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专业化道路。一是以"生"为本,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二是统筹兼顾,实现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合理定位;三是全面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