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权的结构安排,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公司业绩.文章采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前五大股东的股权构成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也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多变量分析检验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会得出如下结论: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指标托宾q之间存在曲线关系,支持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2.托宾q值和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代表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比例表示显著正关联,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水平正相关,但是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度在45%左右,非控股股东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大股东的作用,大股东有绝对权利控制公司。  相似文献   

3.
以2004年12月31日前海南省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公司1994-2005年度的观测值为样本,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经验证据表明,法人股比例、董事会活动、领导结构、高管规模与企业资本支出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资本支出显著负相关;股权集中度、流通A股比例与企业资本支出正相关,但不显著;独立董事比例、管理者持股比例与企业资本支出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内部治理机制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和董事会规模对管理层权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企业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和独立董事比重之间分别为显著正U形和倒U形关系,与股权制衡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权力—企业绩效之间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内部治理机制时,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和董事会规模对管理层权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企业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和独立董事比重之间分别为显著正U形和倒U形关系,与股权制衡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权力—企业绩效之间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发展的今天,其能否改善支持企业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中小板92家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企业为样本,研究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在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企业中,董事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董事会开会频率及杠杆水平与经营绩效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领导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当控制权转移发生之后,公司的短期绩效提高显著,中长期绩效也有所提高,但绩效改善的持续性不足.股权制衡组的绩效优于股权高度集中组,股权高度集中组的绩效优于股权分散组,一定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包括Z与W指标)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0.65、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1.72倍时,公司的经营绩效最好.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信息含量产生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其结构、行为、激励和人员特征也会对盈余信息含量产生影响.以深交所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盈余信息含量负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的公司,盈余信息含量更低;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正相关;董事会中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8-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董事会治理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能否起中介作用,即机构投资者能否通过影响董事会治理而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对后一期的董事会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后一期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规模和董事持股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董事会会议频率和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对盈余管理有显著正向影响;董事会规模、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和董事持股比例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500强2006-2009年的经验数据,以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董事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会议频率作为董事会治理变量,以投资机会集(IOS,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作为公司成长变量,分析了董事会治理对公司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成长显著负向关联,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董事会会议频率均与公司成长显著正向关联,董事会规模和董事持股比例则与公司成长弱相关且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而内部控制质量又为公司绩效提供保证。本文以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数据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受到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赫芬德尔指数、Z指数和内部控制指数四大变量的影响显著,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提高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中,控股股东滥用股权严重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深刻分析控股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中小股东是否转让股票和中小股东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二个方面,对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后,如何来衡量公司经营效益的高低呢?除了看公司所产生的总利润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公司每股净资产住和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分析公司的存量资产实际利用和盈利情况,便于我们对旅游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作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相似文献   

14.
对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非流通股变成可以流通的股份,必然存在非流通股股东为换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为协调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两者的利益,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以作为取得流通权的成本,对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是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关键。文章通过对第一批、第二批进行股改试点公司情况的分析,探讨了对价的高低对股改方案的通过率、股改上市后股价表现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对价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回购制度为中心,通过分析相关国家立法例,探讨公司取得自己股份制度的利弊,认为其优点在于扩大公司自主权,促进股票流转,缺点在于容易造成公司资本空洞,扰乱股票市场秩序。同时探讨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的限制与例外,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公司资金的行为,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顽疾.我国有关"股抵债"及股份回购的立法还不成熟,应该借鉴发达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从"股抵债"的主体、客体、价格、程序、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对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控制权争夺主要指它的内容、方式及其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特别是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为充分发挥控制权市场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做好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全流通改革第二轮试点已经结束,多数公司的全流通对价方案都大致收敛于十送三,但只有清华同方的方案被否决。对于非流通股股东到底应该支付多少对价,有关各方仍处于各种朦胧的概念与模型当中,目前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流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终的对价方案取决于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的结果。通过分析全流通博弈双方的效用函数和既定的博弈规则构建全流通对价问题的博弈模型,可以分析博弈双方效用最大化来计算最优对价支付率。该对价支付率可以用于指导非流通股股东制定对价方案,并可以帮助流通股股东判断对价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本文主要通过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为视角,对目前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阐述从公司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国不同形式的公司分别由《商法典》、《有限责任公司法》以及《股份法》这三个法律调整 ;依照德国的公司立法 ,德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普通合伙公司、有限合伙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国有股份公司。了解德国公司制度的法律基础和具体的组织形式 ,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司制度的发展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