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两大源头,一是植根于本土的中国传统史学,一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过来的西方史学。两者在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中影响大体上平分秋色,因而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是20世纪形式文论大潮中一个重要派别,其理论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某些新批评派领袖人物长期居住在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形成时,特别重视新批评;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新批评的地位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批评的研究在中国向纵深发展,渐渐融入中国文论的基矗在当今学界推进批评理论的努力中,重估新批评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再现说”是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 20世纪中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格局,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看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再现说”为承载社会责任而偏离了艺术对它的要求。因此,要结合各种观点的语境分析其合理性,并结合“表现说”来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识别工作,其理论奠基工程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在着手进行,民族识别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苏联民族理论以及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从19世纪末的亚历山大·霍斯到克拉克与巴斯顿等人对中国西南民族的三分法,到20世纪初期的戴维斯分类法,依稀可见西方学者关于"民族分类"的学术话语及学术影响力。20世纪前期,前苏联与英法等国学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及其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对早期中国本土的知识精英们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理论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起步、奠基和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各自不同的角度,但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个由诞生到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20多年可分为初创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可分为成熟期和繁荣期。从中可以见出其受社会外部影响和内部规律制约的情形,有助于推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8.
上海,先后三次影响了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本文研究上海对中国广告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是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汇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具有广阔视野与独创性的比较文学观及其实践 ,对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鲁迅对有关文学的影响性、可比性、民族性的理论建构 ,为 2 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 ,提供了新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二十世纪初叶至五四时期构成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转折期.这是中国社会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必然结果.本文从读者群体,传播媒介,职业作家,白话文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形态转型对文学内容与外在表现结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进而得出文学史分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 2 0世纪初引进中国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形成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在百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多重畸变与变异 ,也经历了多次的“恢复”和“回归”。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百年嬗变 ,对反映 2 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影响和作用 ,探索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和 2 1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舵手,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不同、思想方法上存在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及个性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导致实践结果差距也较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理论的跨学科引介,不仅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热潮,而且刷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建构而成的文学思潮史开始受到普遍质疑,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纷纷涌出历史地表,包括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重新界定,解除"创作方法"论对它们的障蔽,也包括对古典主义的辨析和对启蒙主义的发现,填补原来思潮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年是中国外交观念转型的重要时期,处于封建制度与民主政治激烈交锋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鲜明的国民外交思想,表现了对外交民主化的诉求,从而使中国外交思想蜕去了皇权色彩。但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交观念是在因袭传统和吸收西方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制约,这一时期的外交观念还有传统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国际上出现对涉外环境侵权制定特殊冲突规则的立法动向,在立法内容上显现出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倾向,这是对传统侵权冲突法的一种突破。2002年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9编在其影响下就环境侵权的法律适用也做出特别规定,这是立法意识上的进步,但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宪政改革,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来论者多强调改革的欺骗性。事实上,清政府采纳借鉴西方的宪政制度,着手将既有的君主专制政体改为君主立宪政体,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毕竟使传统的政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教育及其学科的历史回顾、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其发展已近百年。新中国建立后, 1949 ~1966年,是民族教育的起步阶段; 1966~1976年,是民族教育遭受重创的阶段; 1976~1984年,是民族教育拨乱反正、逐步恢复的阶段;1984~20世纪末,是民族教育的学科建立阶段。纵观新中国建立后民族教育的发展,虽然在总体上经历了曲折,但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历史进入 21世纪后,显然,中国的民族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并必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