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分析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及月均收入水平对其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如城乡、所在省份亦对意愿生育数有影响;但家庭因素,被调查者有无兄弟姐妹对其意愿生育数影响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使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Logit系列和Probit等离散选择模型,对中国52岁以下在婚、离婚和丧偶女性分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的兄弟、姐妹数量对其生育意愿有正向的影响,其中异性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个体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负的。个体工作的政府背景越强,生育意愿越低。拥有农村户口的个体比拥有城市户口的个体倾向于更多的子女选择。 相似文献
3.
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2004年10月进行了题为“广东省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居住地区变量、意愿生育数量、传统偏男生育观念(即“生育目的”)变量和政策性变量对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居民生育意愿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2007年社情民意问卷调查数据,对河南省居民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定量分析,从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生育目的三个纬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居民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河南省出生性别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延边朝鲜族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三个方面,即传统文化因素、育龄妇女自身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育龄妇女自身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鲜族的生育意愿,但是,朝鲜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2004年10月进行的题为"广东省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生育目的对广东人口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育虽然是一种家庭行为,但它同时也是具有外部性的社会行为。生育成本包括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两部分。由于家庭在生育决策问题上很少考虑社会成本,导致家庭生育意愿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通过缴纳社会抚养费等方式,将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是实现调节生育行为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开和完善,单独二胎生育意愿抉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设计出孩子成本量表和孩子效用量表对徐州市单独家庭的二胎生育意愿进行调查,并基于孩子的成本-效用理论对影响二孩生育意愿抉择的主要成本因子和主要效用因子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孩子成本和孩子效用的主要因子进行提炼,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因子进行验证,最终发现经济因素占主体,同时一些非经济因素仍然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6-2007年江苏省“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调查”调查数据,对江苏省独生子女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理想子女性别蛄构和生育第一孩的理想年龄进行了定量描述扣二分类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组的减小,独生子女理想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其中理想子女数为一孩的比例逐渐增加而理想子女数为二弦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数为三孩及以上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对理想子女性别无所谓的比例逐渐增加。理想子女性别为一男一女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性别为一个女孩的比例高于理想性别为一个男孩的比例;生育第一弦的理想年龄在逐渐增加。受教育水平和生育经历等因素对独生子女理想子女数为二胎以及对生育的子女有明确性别期待具有显著影响。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因为她们是独生子女而具有单一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因人而异。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考虑她们的意愿和行为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应当把她们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对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普遍的情况是实际生育率大大低于意愿生育率。发展中国家同样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现象,但更多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反的规律。中国也出现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且实际高于意愿的情况。根据中国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基本完成生育的40~49岁妇女,其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而平均实际生育子女数为2.2。利用2001年全国生殖健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妇女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背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考察个体背景(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生育政策和生育孩子情况(包括孩子的性别结构和存活状况)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但性别偏好是造成生育行为大于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构建模型,对中国18~52岁妇女的意愿生育决策、生育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众多因素中,家庭已有孩子构成、能力禀赋、资本禀赋对妇女生育意愿有着显著影响,技术禀赋对妇女再生育的意愿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同时,将划分生育场域边界的地区变量纳入模型,显示不同区域间妇女的生育意愿存在较大差别,中西部地区妇女的生育意愿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妇女禀赋条件越改善、禀赋水平越高、生育场域越优化,其生育意愿、生育强度越低,生育行为越趋理性。未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制定、调整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对此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2.
13.
“大连市生育成本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成本是影响家庭生育意愿与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大连市人口计生委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调查研究表明,受生育成本持续上升趋势的影响,尽管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二胎的人群不断增多,但大连的生育水平不会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980~201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能否有效地鼓励民众的生育行为,这关乎到我国未来几十年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稳固新常态发展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对我国1980-2015年有关生育意愿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回顾,将生育意愿的内涵界定为数量、时间、性别、动机四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归纳得出影响生育意愿的五个方面因素:政策、经济、观念、教育、年龄,以期在新政策背景下展望未来,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做好养老、医疗、就业、教育方面的准备措施来迎接全面二孩时代,并为有关生育意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07年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居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目的。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甘肃省居民的意愿生育数量不断减少,已经略低于更替生育水平,男孩偏好的意愿生育性别倾向仍然广泛存在,期望生育一儿一女是大部分甘肃居民最为普遍的愿望,意愿妇女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生育目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养老送终、传宗接代仍是目前最重要的生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江苏和四川两省810户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同时代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意愿上的差异。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影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两类父母,在养老意愿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未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而言,两类父母在养老经济打算、养老担心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观念转变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应对养老。 相似文献
18.
论出生性别比失衡背后的生育意愿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运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近三十年来多项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生育意愿各要素的变迁为出生性别比失衡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生育意愿各要素变迁的不协调性与非均衡性——理想子女数逐步减少,性别偏好持续存在,生育目的变化不大,使得生育意愿与出生性别比之间呈现出复杂关系,在生育政策、B超技术等的共同作用下,引致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打击"两非",加强宣传教育,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促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9.
乡村生育中男性偏好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育中男性偏好根本理由不在经济、制度、心理等方面,我国农村受儒家生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形成了与之一脉相承的生育俗文化,它潜在规范制约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作风行为。这种传统生育文化,以及由它营造的民间风俗为农民生育选择设置了多个问题情境,构造了农民生育心态上的趋同现象,并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强力作用下催生出农民偏好男性的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20.
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迁移意愿分析——对广州10村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