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十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报纸的网络版纷纷涌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使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从整体上说,在四大媒体中,报纸上网时间最早,但除人民网等少数传统媒体网络迅速崛起外,其他发展速度却很缓慢。传统媒体网络如何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应处理好网络监督与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媒体审判以及传统媒体监督的关系.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网络监督的方向,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要努力抵制网络谣言,并和其进行“赛跑”;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侵权,要对网络自由表达的手段和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制;网络监督有时会发展为媒体审判,这会危及司法独立,但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保障社会公平;传统媒体是对“网络监督”的监督,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推动了舆论监督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艾美华  师维晨 《兰州学刊》2009,(Z1):118-119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作为全疆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冲击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以传递出行信息为特色的交通广播电台,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形成媒介联动,整合创新,使交通广播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递方式不断更新,新生媒介空前繁荣,原有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广播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大众传媒市场上站稳脚跟、健康发展是广播人和大众关心的问题。广播节目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在通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广播的优势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与新兴技术、媒介结合,取长补短,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心,振奋精神。本文就当下广播节目的改革与发展浅谈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霸权主义作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殖民主义政策 ,作为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它在不断地变换着形式和样式。随着媒介作用的日益彰显和媒介文化的出现 ,文化霸权主义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媒介帝国主义。随着网络媒介的诞生 ,媒介帝国主义又衍生为网络霸权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网络霸权主义与传统的殖民主义形式相比 ,其搏击力和影响力更强 ,因而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的冲击和摧毁也就更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传播技术也乘势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媒体中单向的传播形式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变为新媒体中双向的传播形式。虽然新媒体势不可挡地在当前的媒体格局中崭露头角,然而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深刻性、严谨性而无可取代,仍然在全媒体阵容中牢牢地占领着一席之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势不两立"的两股对立力量,而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着,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融合倾向。这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形式更丰富、传播内容更多元,这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在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清晰认知的同时,勇敢地进行采访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将传统媒体的严谨和深刻与新媒体的迅捷和新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网络问政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16-118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大舆论载体。与此同时,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网络舆论自身的特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对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其网络问政的理念与方式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变迁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定是为了弥补旧媒介某一方面的不足,微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被动、非交互性和难接近性,其民主化特性吸引了世界各国网民积极参与,使得民众的言论自由达到空前高涨。但在这民主化媒体的喧嚣背后也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网络围观、群体极化、话语权仍被少数微博精英控制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进行反思,以期寻找言论自由的边界,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有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传统媒体落后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沦落为网络媒体的"跟随者"。实际上,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网络舆情是各方力量共同建构的结果,传统媒体作为建构主体之一,拥有着信源、专业化以及权力等优势,在网络舆情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舆情建构功能包括识别舆情、设置议题、二次把关、动态平衡等。舆情建构功能的"再发现",有利于完善对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功能的认识,重构其媒体价值,并为舆情引导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不再仅是以电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而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形式。因此电子民主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但网络究竟对于民主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在把网络分成网络社区和网络技术两部分的基础上,试图探讨网络在抑制独裁专制、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及民主程序的完善、扩展与普及民主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主是一种依托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社区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新型民主形式。与传统民主形式相比,它在民主主体、实现形式和实践内容上都具有特殊性。其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现实的民主现状,但对网络民主的现象与价值的研究会为现实的民主实践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它在理论上丰富了民主的内涵,在实践中,作为信息承载和传播工具的网络也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此为网络民主的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伟霞 《南方论刊》2010,(5):111-112
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英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媒介。但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给当前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的同时,又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从网络应用与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建构动态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以求收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报纸“读者热线”构建与读者互动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激烈竞争说到底就是竞争受众 ,就是竞争受众的注意力。广播、电视、网络竞争的“撒手锏”是利用其“线性传播”的特性 ,通过及时互动、连线直播来吸引受众。报纸作为平面媒体 ,在互动的及时性上远远不如电子媒介。那么 ,报纸尤其是党报在构建与读者互动模式上有何致胜法宝呢 ?作为市委机关报 ,长沙晚报的“读者热线”版面一直将对读者的贴身服务贯穿始终、落实到每一篇稿件 ,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体做法是 :“提供服务信息、开展舆论监督”。前者是第一个层次的服务 ,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满足读者日常生活中对有实用价值信息的需求 ;后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步革新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成为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但由于自媒体自身固有属性等众多原因导致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出现了网络舆论导向偏失、信息传播价值缺失、网络侵权、网络技术加剧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本文立足问题产生、发展形式及生成机制,相应提出系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完善自媒体行业机制和道德秩序、探究舆论引导有效机制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就这样迅猛地来了,正像40多年前电视的出现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一样,人们在惊呼:传统媒体向何处去?面对网络挑战,本文分析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对策与前景。……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的历史,而媒介的历史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传播活动的前行轨迹。如今,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广告的形式和传播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媒介即讯息”。在平台即媒介、网络即传播的万物互联时代,广告和广告业将往何处去?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预测未来总是带有挑战性并充满“风险”,但理论方面的深入总结和前瞻性研究却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这也正是《竞合·联动·融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介与我们始终形影不离。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依赖的典型“电视人”是媒介依赖现象的理论基础,它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依存现象的理论分析。新媒体依存症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和手机本身的特性是新媒介依赖的客观基础,同时,“网络人”和“手机人”的主体是受众,因此受众的心理因素是新媒介依赖的主观基础。通过“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的变化发展,着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依赖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到来 ,成了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提并论的“第四媒体”。尽管现在网络的地位与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还相距甚远 ,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现代报业应发挥优势、捷足先登、以攻为守、掌握主动 ,要吸纳其他媒体的长处 ,以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网络实名制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处于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制度现象,其本质是将主体在网络中言行的权责利对应到现实中存在个体的身份确认机制。网络实名制的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降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成本,其演进历程兼具自下而上式的诱致性以及自上而下式的强制性的特点。网络实名制归根结底只是一项制度工具,需要在网络社会管理制度演化的边际上,以合理的方式,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政策,以及技术机制,才能较好地发挥明晰权责利主体、维持网络社会运行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年CSSC贵州项目数据,以网络结构观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为理论关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发生了变迁,主要是由作为人情网的“强关系”和作为信息桥的“弱关系”共同构成。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网络的作用形式突破了以提供人情为主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信息的传递作用。而有效拓展和推动进城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变迁,增加其在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将有助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助推中国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