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相似文献   

2.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末期的"吏役"制,是该时期徭役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吏役"制的重要特征,是服役者通过官府给予的职务而赋予的徭役负担,故可称为"职役".清人俞正燮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唐长孺教授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认为"吏役"制确立于三国时期.但是,此制究竟是怎样逐步确立起来的,却因史料缺乏而无以知其详.通过嘉禾四年、五年<吏民田家莂>中"诸吏,,的状况与孙体永安元年十一月诏中"诸吏"的比较,可以探知"吏役"制从"吏役"制的初期形态到典型形态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如淳“更三品”说对汉代力役制度作了注释。由于他在分类上将属概念(卒更)与种概念(践更、过更)对等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将纳更赋者视为践更,同时又将所谓“戍边三日”的代役钱视为过更,从而造成很大混乱。如淳所谓的“戍边三日”之制,既无理论上的合理性也无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看,它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淳所谓的“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也与汉代复除制度不合。汉代不存在虽丞相子也要承担之役。  相似文献   

5.
陈景元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满族诗人,被时人尊称为"辽东三老"或"辽东三高士".他一生著述甚丰,特别是在诗作方面更有造诣,其著有<石闾诗>三十卷,<四库全书>、嘉庆皇帝赐名作序并御题书名的满族诗歌集<熙朝雅颂集>均有其诗作收录.但令人遗憾的是诗人的生卒年,至今仍为一谜.笔者偶然在一收藏家处见到了一册陈景元自书诗稿,弥足珍贵的是该诗册内钤有陈景元的生辰八字押首印一方,从而为解决诗人的生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六义"是汉代经学家的说法,它是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处理"层累地造成的".赋比兴根本不是<诗经>特有的艺术手法,更不是<诗经>艺术价值所在.从"六诗"到"六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重寻阐释平台,予以摧陷廓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梁启超的散文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所使用的"乳虎"一词进行辨析.认为"乳虎1"与"乳虎2"两者意义不同,前者为"初生的或幼小的虎",后者则应释为"哺乳期的母虎".这一理解不仅是两词意思的不同,更对<少年中国说>全文的意境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为"、"试"作动词前缀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中论及"为"、"试"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为"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试"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为"、"试"视为前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今天,<甲申三百年祭>①让所有有识之士深刻反思我国历史治乱循环的深刻教训,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找到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的新路.今天,又一个甲申年里,党中央在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性;同时,也表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是跳出"黄炎培周期率"新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七)关于“赀徭”关于不包括兵役在内的狭义的徭役的类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西汉人董仲舒的说法,秦汉的徭役与兵役可分“更卒”之役、“正卒”之役与“屯戍”之役。除“正率”之役与“屯戍”之役二者属于兵役外,真正属于狭义的徭役者,就只剩下“更卒”所服  相似文献   

11.
新"规定"中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条件下的重大举措,在2005年3月29日,国家教育部公布新的<规定>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后,以上问题又具有了新的,更为充实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更具体、充实.本文试从校生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当前国情,浅议了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分配.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有关佛教史的名著,书中讨论到古代怎样测定时辰,其中有"洛州无影"一句话.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这究竟是错误,还是另有含义,长期以来成为问题.本文作者曾经认为这是义净书中的错误.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本文作者发现,在洛阳附近一处地方,确实可以见到"无影"的奇观.本文根据作者实时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把洛阳看作是"天下之中"的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更VP"在入句能力上呈不平衡状,作谓语的机会最多,几乎不能作主语。理论上"更VP"作补语的机会仅次于作谓语的,但收集到的"更VP"作补语的语料却不到0.1%。理论上的成活与语言的应用有一定距离,语言应用是一种复杂劳动。与"更 形"的入句情形相比较,"更VP"作谓语的能力比较强,作其他成分的能力则弱于"更 形"的。  相似文献   

16.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薰"与"驹子"--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薰"与"驹子"分别是川端康成早、中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女主人公."薰"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生涯中女性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一生热衷于少女形象创作的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而"驹子" 这一成熟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是川端在女性形象塑造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自我超越",已达到了一种"非川端式"的境地."薰"与"驹子"是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后世对汉人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具体所指,意见不一.此文在前人论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证和落实.认为是汉代<左传>研究者通数<春秋><左传>二书的结果.同时是对姚曼波女士<再论孔子作〈左传〉蓝本>(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的答复.姚文说"惟独<左传>恰合‘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数",是孔子作<左传>的"铁证".此文指出,姚文对"弑君"、"亡国"的论证没有界定,并且背离<左传>的相关论述,一再随意取舍,拼凑数据.论证又异常草率.姚女士是古今提出孔子作<左传>的第一人,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低估了两千年来的学人,高估了自己.姚文的论证存在严重偏差.强烈的主观愿望,使她不顾事实,一再提供不实之证.她所谓孔子作传是"先秦以来全部典籍……证明的铁的事实",足以引发人们思考.这等于说,两千年来的学人对于"全部典籍"中无所不在、唾手可得的"铁的事实",竟然个个熟视无睹,只有她一人"敏锐地"出来揭"秘",这绝对背于情理.事实是,她至今没有提出任何可信的证据,她的"考证"不合于学术规范,她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曲江"系列中的"巅峰体验"和人生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对曲江的关注长达30余年,<白香山集>中有关曲江的诗歌有60多篇.这种"曲江"情结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巅峰经验"的缅怀和向往,体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多重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