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靖壬午本 《三国演义》 的序跋者和评注者确实是将其视为一部"羽翼信史"的通俗史书,但那是在章回小说尚未被视作"文家小说"的时代做出的价值判断."羽翼信史"之论对后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但历史演义小说本身"史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应是其陷入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3.
主要根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所载的19个赫哲故事,进行梳理和研究。它们虽不能为信史,但却为研究赫哲族萨满教及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诠释赫哲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往人们对这些传说只注意研究其文学性,却忽略了它与萨满教的密切联系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著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说三分”与《三国志演义》创作。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资治通鉴》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较:罗本《三国》和毛本《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所著,但绝大多数读者阅读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三国演义》虽然内容基本上相同,但文字上却有很多不一样。毛本《三国》与罗本《三国》究竟有哪些不同?毛本《三国》何以取代了罗本《三国》?对于这两个问题,今人研究的很少。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 首先是历史观的不同。罗本《三国》的历史观先进于毛本《三国》的历史观。 毛本《三国》一开始就增加了这么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融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特点的新的文本形态。由于得到了一个社会从权力机构、知识阶层到普通平民等各界的认可,大众文本正不断地被"经典化",也越来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显示出大众文本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而是一种融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特点的新的文本形态.由于得到了一个社会从权力机构、知识阶层到普通平民等各界的认可,大众文本正不断地被"经典化",也越来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显示出大众文本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诞生之后,通俗小说史是否存在着近200年的空白?中国古代文学何以在明代后期迎来通俗小说的时代?对此,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本文从大众娱乐文化视角,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大众娱乐文化商品的属性,认为作为小说商品,明代前中期根本不曾存在什么“空白”;而作为小说文本创作,就创作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之后,的确出现了较长时段的断档.通俗小说时代姗姗来迟,恰与通俗小说作为大众娱乐休闲文化商品消费时代的迟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最宝贵的一点就是:哲学要努力满足时代的要 求。我们今天向艾思奇同志学习,就要沿着《大众哲学》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哲学理论工作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方面,在观察现实、研究国情和  相似文献   

11.
都铎与斯图亚特王朝转型期,受时代政治话语影响,莎士比亚创作中心转向罗马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关注罗马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解读罗马帝国崛起与埃及文明衰落的互动关系,但莎剧本身却又蕴含着一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观念。世界文学重构理论所提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新经典阐释对莎剧的文化权力、政治话语运行机制的历史叙事相当切合,也有助于还原莎翁所处特定年代英格兰帝国心态膨胀与民族文化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三国历史和故事在日本大化改革时期传入日本,多为史料的翻译,江户时期加入了更多文学内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三国文化,随后三国文化又增加了更具多样化的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等内容。经日本文化融合的三国文化虽已脱离其原始形态,不断嬗变,但在文化思想及美学层面却依旧与中国的三国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校事制度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务”制度。尽管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当时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特务”制度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因此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理解中国历史上王权政治与“特务”制度的关系。由于材料缺乏,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极少研究。清史学家俞正燮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读者的角度结合“接受美学”的方法,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接受问题作一探讨。 一、《三国》艺术接受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军阀纷争为历史背景的,在其成书之前,三国故事早有流传。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丰富着正史、稗乘所载三国故事的内涵,而经元末明初文人的进一步整理加工,终于创作出这一部通俗演义。三国故事在演义作  相似文献   

15.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昆山文人杜纲在友人的鼓励下,开始了《北史演义》的创作。他“宗乎正史,旁及群书,搜罗纂辑,连络分明”,硌硌矻矻,终于写成了这部64卷约33万字的历史演义小说,并于乾隆五十八年(1773)首次刊行,一时轰动,“远近争先睹之为快矣。”《北史演义》反映的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后期近九十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王朝迭更的时代,也是北方黄河流域各民族空前大融合、英雄辈出的非常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虽不长,但其间社会背景、政治事件、人物际遇却十分复杂,要用小说的形式,条缕清晰、真实形象地予以反映,并非易事。杜纲以历史家的卓识,小说家的才笔,成功地描写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寄寓了自身进步的历史观、道德观和美学理想,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6.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17.
1961:周扬与难产的电影《鲁迅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前后,曾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拍摄电影《鲁迅传》,但最后却胎死腹中,留给历史的,只是反复修改的电影文学剧本、一次次的修改记录和各方面的修改意见。这样一堆废弃的材料,却包含了丰富的时代文化密码,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个年代的文化与鲁迅在当时的实际命运,以及文化掌控者的复杂内心。  相似文献   

18.
《论语》的历史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论语》与历史关系的考察,展开对它作为经典的意义的论述。《论语》关涉的历史问题包括两个层次,即发生于前《论语》时代而进入《论语》的历史,以及后《论语》时代受《论语》影响的历史。作者认为,《论语》中,孔子的传经与论史是统一的。《论语》虽然不是原始的经,但也不是一般的子书,它由子而传,从传至经,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它也具有思想深刻的史著功能,《论语》对历史的评点,就是赋予相关人物、事件以历史意义的经典行动。这部经典同其影响下的以《史》《汉》为代表的史学传统,其文化价值应由此而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吴科达 《天府新论》2009,(2):131-133
儒家思想,从内容到精神,都逐渐地渗透和塑造了中国的古代教育.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解读儒家思想,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体系,主要由一代一代的文化精英传承和创造的,它在产生后交由政治精曲和普通民众来消费.因此,从儒家思想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或许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希望这种解读既能深化对于古代教育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不仅限于成文史,还应当包括无文字时代的口承史,而在民间,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历史即为口承谱系。云南诸少数民族民间的口承谱系多为神话创世谱系,甚至历代史家奉为圭臬的《史记》也据远古民间口碑录下不少篇章,如《五帝本纪》和《三代世表》便不可视为成文信史。其实,本来意义的历史只属于不可复现的过去,人们留下的不过是对于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在此意义上,民间口承神话古史也曾经是信史。历史实为(记述者的)当代史,人类追朔古昔的未晓永无穷尽。尽管如此,历史仅仅属于人类,只有人类才有历史,因为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