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延续,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法政治伦理观念仍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权力世袭也仍然是获得政治权力的主要方式。但春秋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在春秋早中期已有用贤使能的现象与观念出现,其中以晋国最为典型。弃亲用羁是用贤使能的早期表现形式,是贵族政治与贤能政治的混合体,体现了用亲与用贤的尖锐矛盾。至春秋晚期,用贤使能的政治伦理观念已能为社会普遍接受了。  相似文献   

2.
晋国的卿族专权是春秋时代典型的社会现象,其于"君之"又"宗之"旧例在国君层面遭到破坏之时,通过文公大分封及六卿制度的建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结果是六卿集团取代国君成为统治系统的中心,国君的权力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3.
一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96)社会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发生着显著变化。在奴隶制的旧社会制度崩溃中,出现了封建制的新因素,而社会形态还没有发生质变,旧制度仍占着统治地位,这就使得春秋时代的文化出现了两重性的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商周以来传统的宗教文化普遍动摇,卿大夫中那些较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专制———人治统治 ,其主要特征是 :向上型的权力结构 ,“朕即是法”的权与法的关系 ,国家权力对社会的超强度控制 ,以义务为本位的权利义务观。专制———人治统治的长期存在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思想根源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决定了专制———人治是与之最相适应的政治模式 ;森严有序的等级身份制度和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组织 ,是专制———人治统治厚厚的社会根基 ;主要强调礼治、道德教化和领导者的德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占据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思想 ,是专制———人治统治深深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政治社会学思想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权力、支配和正当性;统治与统治类型;官僚制度;政治志业。马克思.韦伯的政治社会思想不仅局限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范围内,而且扩展到对世界诸民族的社会政治的研究中。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传统社会主义是以巩固政治统治或国家政权为本的社会主义,表现为其社会目标是未来社会的高度统一,经济基础是完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基础是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文化基础是所谓无产阶级文化;而现代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表现为其哲学文化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基础是各阶级阶层的和谐与和睦,经济基础是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和全民的共同富裕,政治基础是制度公正和社会正义得到充分实现。确立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复归、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汉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代表社会、象征国家的皇权被两派势力异化,士大夫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被严重剥夺,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专制政权组织基础的士大夫对此忧心忡忡.为匡时救世,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拯救活动,大致可分为舆论层面政治批判和实践层面对弊政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纠治和打击活动.士大夫的社会拯救活动对改善黑暗政治和维系东汉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缺乏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的认识,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很少触及深层政治结构.但其批判时弊精神使专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保持一定的舆论开放和相对独立的批评、监督力量,降低了专制制度的封闭性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8.
奈格里依托福柯生命政治概念、马克思资本与劳动辩证关系理论,发起了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主权结构、劳动范式、阶级构成等要素的全新思考,贯穿其中的便是生命政治理论逻辑话语。在这种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生命政治理论思想脉络中,奈格里建构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生命政治语境。在他看来,生命政治不再只是后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辩证产物,其既表达了权力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全面入侵,又蕴含了生命本身对权力和资本的彻底反抗。生命政治生产霸权地位的确立预示了革命主体的出场,而这种另类主体模式的建立将会带来全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选举制度更为完善 ,权力竞争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政党政治活动的范围和基础更为广泛 ,并出现了政党联合 ,由多党政治逐步走向两党政治以及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呈现中间化的趋向 ;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 ,政府官员时刻处在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的注视之下 ;文官制度更加完善 ,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国家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器 ;公民权利普遍扩大 ,政治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新变化 ,不仅反映了人民斗争的成果 ,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新形势下 ,利用政治上的让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明显意图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在概念上模糊混乱,他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没有国家统治,没有权力和法治,没有家庭和婚姻制度,个人主义绝对自由地发展,没有私有财产和贫困,最适合艺术家的统治形式是无政府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政治观和文艺观,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但在那个时代能认识到和有别是社会弊端,也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1.
谷梁子是《春秋谷梁传》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谷梁传》的最早的作者。《春秋谷梁传》的产生先于《春秋公羊传》,荀子对《春秋谷梁传》学术特色之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其间当对《春秋谷梁传》多有损益。《春秋谷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春秋谷梁传》的成书明显先于《春秋公羊传》。  相似文献   

12.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的政治独立性逐渐增强,鲁国为提高自身的争霸实力,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管理。春秋时期鲁国公臣职官制度作为其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借鉴古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在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西周政治制度对鲁国官职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臣职官构成体系及鲁国公臣职官管理制度等春秋鲁国的公臣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期,也是中国学术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原创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影响极为广博久远的原创性教育学说,尤其是儒道墨法四大显学各具特色的原创性教育学说对后世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辐射性影响。分析春秋战国之际原创性教育学说产生的历史动因,揭示其精神特质,对当代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6.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作意、起止、取舍、笔法、义例等)。在对王通的《春秋》学复原后,通过历史比较,我们发现,王通的《春秋》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则它是唐宋“义法史学”的先驱,二则它是中唐以后《春秋》学研究中“舍传求经”学派的前导。  相似文献   

18.
高闶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所撰《春秋集注》为学者所推重。然于众多注疏本一样,《春秋集注》也存在着一些征引失当、考论不精之处。但瑕不掩瑜,在宋代诸经解中,《春秋集注》仍以其独到的见解,在经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唐人著录嵇康绘有《狮子击象图》,但该图恐非嵇康之作。"狮子击象"作为一种异域景象传入中原,结缘于佛教在中土的流播。狮子形象大约在东晋时期进入文士绘画题材。宗炳《狮子击象图序》交代了该图的绘事缘起,《狮子击象图》本系宗炳之作的可能性较大。唐人归之于嵇康名下,和嵇康刚烈的性格与"狮子击象"的惨烈意象暗合,其白画跟《狮子击象图》在文献著录中并行流传引起误题以及唐人借其题签抬高画价有关。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对于解读《春秋》之“义”,它的价值在于,只有通过《左传》的叙事,才能了解《春秋》“事”的始终本末,进而探求“文”的“笔削褒贬”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