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唐语林》记载:有个深得唐玄宗欢心的“方伎供奉”,他的女婿王如泚参加科举。他就请求玄宗开恩帮着女婿及第(录取)。玄宗答应并命令礼部:科举考试须取王如泚及第。试后,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如泚进士的情况报告给宰相。宰相问:“他的文章能达到录取的标准吗?”侍郎如实回答:“介于及第与落第之间。”于是,宰相说:“那就不能让他及第。科举是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宰相否决之后告知皇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相似文献   

2.
清翟灏的《通俗编·妇女》说:"今俗谓丧妻曰断弦,再娶曰续弦。"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妇以"续弦"比喻丧妻再娶。而用于男子离异再娶,或女子再嫁,均不合适。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其妻极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琴给她听。后伯牙妻得病,卧床不起。伯牙请医熬药精心侍奉,可总不见效。伯牙常为此焦虑,便无心思弹琴了。一天,卧床的妻子似乎精神好了许多,让伯牙为之操琴奏曲。伯牙以为其病症好转,喜不自禁,取琴  相似文献   

3.
陶易 《人才瞭望》2015,(5):94-95
在中国历史上,官宦子弟往往享有不少特权,无论品德优劣、才学高下,仅凭其出身就能跻身仕途,坐享富贵,如历朝历代都有荫封入仕的规定。隋唐以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诞生,终于给天下的寒门士子开启了一扇出人头地的大门。在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以后,虽然荫子制仍然保留,然而很多官宦子弟却并不看重,主要是世人认为与科举及第相比较,萌封与捐官都算不上“正途”出身,日后的仕宦前景一般也不如进士及第者。  相似文献   

4.
张天野 《人才瞭望》2013,(10):35-35
五福"的说法出自《尚书·洪范》,说"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说白了,就是一要长寿,二要富贵,三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四要生性仁善、宽厚宁静,五要善终,预知自己的死期.这的确是至理名言.现代人生活过得比古人舒心,但对"福"的理解远不如古人深刻.我们对五福"中的寿、富和康宁相对重视,而对后两条就不大经心.其实,这后两条才是"五福"的精髓,也是前面"三福"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元代著名数学家朱世杰在他的经典著作《算学启蒙》"大数之类"一段中记载:"凡数之大者,天莫能盖,地莫能载,其数不能极,故谓之大数也."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曰亿,万亿曰兆,万兆曰京,万京曰垓,万垓曰秭,万秭曰穰,万穰曰沟,万沟曰涧,万涧曰正,万正曰载,万载曰极,万极曰恒河沙,万恒河沙曰阿僧祗,万阿僧祗曰那由他,万那由他曰不可思议,万不可思议曰无量数.由此可见,"不可思议"在古代是个数量单位,而且数量很大,相当于10的64次方.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科举是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考试。过去人们习惯于把高考和科举相比较,现在看来,时下大热的公务员考试与科举似乎更为相近。步入仕途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仅做官做到丞相这  相似文献   

7.
目前,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主要由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组成。就笔试来讲,考生的答案错对分明,谁好谁差一目了然。但是,就面试来讲,目前的运作方式往往容易导致面试成绩的偏失。一是印象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我作为一名34岁的 大龄考生,参加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 族自治州个旧市公开招考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录用考试。在我所报考的岗位中,共 有108名考生参与角逐。在首轮笔试中, 我以笔试163.5分(满分250分)的成 绩,名列该岗位考生第二名,进入了面 试。在面试中,我以85.3分的面试分数 (满分100分),取得该岗位面试第一名, 这一分数也是全市所有参加公务员面试 考生中的第一名。下面我谈几点参加公 务员面试的体会,希望能给今后参加公 务员面试的考生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时期,各方面的制度都已经完善起来,与此相适应,人事文书的管理在此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本文试就西周王朝的人事文书管理进行简单的论述,期望从一个侧面为早期国家人事文书管理提供启示。一、人事文书制作副本。为了方便人事文书的利用,同时也为了保护人事文书的正本,西周王朝为人事文书制作了副本,并把这一做法制度化,进一步推广并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人事文书的副本由主管部门和与其有联系的职能部门保存。“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凡有功者铭书于…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面试采取的是主考人员与应试人员直接交谈的方式,这对于考查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观察其举止、仪表与气质等都非常重要。因此,对应试者而言,如何通过这种与主考官,也是未来单位领导直接打交道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直接决定了应试人员会不会被录取。面试不同于笔试,没有固定  相似文献   

11.
胡悦 《人才瞭望》2013,(10):10-10
战争之所以能够展开,关键在于指挥。那么,战争具体是怎样指挥的呢?跨入近代以后,战争的指挥靠的是有线电和无线电,但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古代呢?我们先来看《管子》中一段对于战争指挥的记载"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录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我国封建王朝为选拔官吏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始至清代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开创了我国公开、平等取仕的先河,井影响到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也部分体现了科举制度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 通常是五贝为一朋, 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 《诗·小雅·菁菁者莪》中就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朋"解释为群鸟聚在一起, 多少有点勉强. 因过去的私塾先生大都只教三五个学生, 最多也就是十来个弟子,所以人们把"同学"称为"朋",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易·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这里的"朋"就是"同学"之意. 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吸引了54万名报考者,以平均比例37.3:1,某些职位100:1的兄争烈度开始了"入仕"冲刺。己向国务院报送即将提交初审的《国家公务员法》,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职务与职级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即使没有职务升迁,公务员也可以通过职级(能力、业绩、资历的综合反映)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目前,占全国公务员58%的县乡两级  相似文献   

15.
“惟楚有才”和“楚材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曰楚国人杰地灵、盛产人才;二曰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勿庸讳言,在历史上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报考公务员的队伍。伴随着考公务员热,一个个公务员面试辅导机构正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利之所趋,这些面试辅导机构为了招揽已经通过笔试的考生参加辅导班,"促辅"措施五花八门,甚至利用毕业生急于提高面试能力的心理,不惜采用欺诈  相似文献   

17.
文史 《人才瞭望》2013,(5):66-66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这一词源于宋太宗时的两个名人:陈象舆和董俨。《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是说,陈、胡、董、梁等人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人们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8.
对于较为规范的竞争上岗考试,笔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试的特点是应试者通过解答试题,让主考机关了解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如何在笔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里提出十条建议: 一、调整情绪,保持冷静 考试时,如果应试者过于紧张,心理焦虑失控,就会引起对卷面解题信息灵敏度的下降,难免出现读错、误读、判断理解差错.  相似文献   

19.
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各地媒体上多有报道称,某某摘取了"省状元"桂冠,另一位某某成了"市状元"。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本地高考名列第一者称为"状元",其实,此状元非彼状元。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者称为"元",不同级别的考试产生不同的"元"。明、清两朝的科举考  相似文献   

20.
黄山市有个实力雄厚的“大地人”广告公司,它在媒体上大做广告,要用优厚的待遇,招聘一名广告创意设计人员。这事被炒得沸沸扬扬,报名应聘者络绎不绝,经过两轮面试竞争,只剩下20名优胜者参加最后的笔试角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