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你一餐暖     
她和他当年的爱情轰轰烈烈,在那个北方小城里引起过不小的轰动。身为教授的父母都不同意她嫁给一贫如洗的他,她却固执地坚持着,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她和父母不停地冷战,不吃不喝。女儿的坚持终究戳痛了父母柔软的心。父亲告诉他,你要好好对她,否则我打断你的腿!  相似文献   

2.
张宏是家里的独生子。张宏的父母为了让儿子考出好成绩,高考那几天,俩人都请假在家全力以赴照顾他,张宏不负厚望,金榜题名,被师专录取。邻居都向他祝贺,但出乎意料的是张宏和他父母商量的结果是不去上了,复习一年,明年再考。张宏是一家人的希望,父母整天围着他转,一日三餐费尽心思,健脑的补品源源不断。父母望子成龙,最大的希望就是张宏能金榜题名,可是他被师专录取后却没有去上,让人不可思议。刚恢复高考制度的那几年,学生如果考上,哪怕是中专,全家都欢天喜地,除非特殊情况,基本上没有不去报到的。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  相似文献   

3.
你是不是也看过第一次做父母的人对子女的期待?孩子一上学就期待他当班长、参与社团就期待他做社长,反正不管这些家里的老大做什么,父母都期望他们表现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4.
我的老同学李明,小时候家境不好,父母吃了很多苦,才把他培养成大学生。参加工作没几年,李明就决定下海经商,他说每月那点儿薪水,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无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越一越老了,他害怕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相似文献   

5.
孝心     
司玉笙 《人才瞭望》2017,(17):72-73
第一次有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弄的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往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  相似文献   

6.
早熟的草莓     
他出生于一个平民世家,父母经年以种植草莓为生。  相似文献   

7.
老和尚治病     
有一个青年叫王帅,打小被父母宠坏了,长大了不孝顺父母,还经常对父母恶言恶语,但他在单位却很会笼络人,很能察言观色,一门心思想着往上爬。这天,王帅陪着局长到外地出差,鞍前马后地把局长服侍得好不舒服,局长很满意,回来时还拍拍王师的肩,说:"小伙子很懂事呀,我怎么听人说你对父母不太好呢?"  相似文献   

8.
他出生在湖北省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幼时家庭贫寒.父母体弱多病。读完高中后,为了不给家里再增加负担,他便毅然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涯。  相似文献   

9.
梦恕决定方向,有梦就有希望。他从小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尽管出身书香门第世家,但他却对读书不感兴趣,反而对电影情有独钟。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电影导演。但由于父母的压力他还是不得  相似文献   

10.
十五岁的孩子果然还是太过轻易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略父母的职权。无论他怎么抗拒吃饭、弄乱家什、顶嘴、撒气,这些终究在大人眼里只是不成器的小表现,并不能改变成年人们一旦下定的决心。当父母始终站在父母之位上,那是天性般地能够压制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初,表弟从国外归来。他说父母年纪大了,还是回国找个工作多陪陪他们吧。他请我看他写的简历。很简单的一张表格,工作履历那栏只写了一行字:在国外某公司任职  相似文献   

12.
安·谢·马卡连柯是20世纪初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马卡连柯晚年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撰写了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他的《儿童教育讲座》、《父母必读》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书面老师,传授了许多可贵的家庭德育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33年,米勒被迫离开德国到国外求学。当他与父母洒泪相別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与亲人永诀——此后,他在中国度过大半生。40多年后,年近花甲的米勒几经辗转回到联邦德国,回到他几度神牵梦萦的故乡杜塞尔多夫。然而,那里的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几十年来一直苦苦盼望着儿子归来的父母已先后辞世,甚至连母亲的墓地也无迹可寻了。这位饱经沧桑的游子只得在父亲那依稀可辨的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他无尽的追怀……传记《他从莱茵河畔走来》(马模贞、杨大纬、包凌云著,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记述了联邦德国专家汉斯·米勒在中国的战斗生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15日。一个名叫St Claire Pollock的5岁小男孩。跟父亲放牧时不慎坠崖身亡。父母把他埋葬在自家的土地上,并为他修建一座小小的坟墓。  相似文献   

15.
脚印     
身后的脚步就是战胜自我的印证。 6岁那年,他得了种怪病。肌肉萎缩,走路时两腿无力,常常跌倒。他父母急坏了。带他走遍了全国各地有名的医院,结果都一样——重症肌无力。专家说,目前此病只能依靠药物控制,无法治愈。他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同于常人。  相似文献   

16.
放弃自己的短项,等于加长了自己的长项。晓亮以优异的成绩走出了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门, 他赶上了国家分配工作的末班车,到某机关报到。远在他乡的父母把他视为一生的骄傲。几年的机关生活消磨了他的朝气,按部就班的节奏令他沉闷,小心翼翼的办公室气氛使他压抑。每天下班之后,弹奏心爱  相似文献   

17.
最终能成功的人,往往是哪些曾饱经失败与磨难的人。他出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伯哥州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是这个贫苦之家的第8个孩子。所以,他不是父母的喜悦,而是沉重的负担。父亲为了养家,只身前往圣保罗桑托斯港做工,母亲一人要照顾他和他的7个兄弟,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唯恐避之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相似文献   

19.
在比尔·盖茨成功之前,如果有人讲述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人在经过不到20年的奋斗就跃身为世界首富的故事后,人们不是象听了一则神话一样嗤之以鼻,就是以为讲述者的神经不太正常。 然而,比尔·盖茨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现实。 比尔·盖茨生于1955年10月28日,是美国西雅图一对殷实夫妇的独生子,在家中排行者二,上有一姐,下有一妹,父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公司律师。 盖茨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当重视。当盖茨6岁时,他被带去参观西雅图世界博览会。当时,这个博览会的主题是“21世纪”,重点介绍21世纪将出现的新技术,小盖茨对此留连忘返。当小盖茨长到了8岁,他的父母仍在考虑是否让他再晚一年上学,因为他看起来太小,身体发育也不够理想。后来,盖茨的父母把他送进了当地一所私立学校,这是一所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其独特之处在于还拥有一台在当时的小学相当罕见的ASR—33Teletype型计算机。 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貌不惊人,成绩平平,只是在数学一科表现突出。当他在学校里终于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时,就疯狂地爱上了它。盖茨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使用计算机,仿佛他所面对的计算机在一直等待着他的出现。他的计算机老师比尔·杜格尔事后说,他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计算机的所有知识全部教给了盖茨,而  相似文献   

20.
他的父母是在中国参加革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1949年他出生在北京,7岁以前只会汉语。他在上世纪60年代当过红卫兵,也曾是“老三届”的一员……这些复杂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让所有听说过他故事的人唏嘘不已。见过他的人,无不佩服他那一口纯正的京腔,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