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年曹操挟持徐庶的母亲,迫使徐庶不得不归附曹操,曹操便以为徐庶这个旷世奇才已被自己牢牢掌握了。结果正好相反,徐庶终生不为曹操献上一计,特别是在赤壁大战中,宁愿看着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付之一炬,也不肯出来指点一二。一代枭雄的失误究竟何在呢?在今日的人才争夺战中,某些财大  相似文献   

2.
谁是最佳CEO?     
三个公司,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如果你是职员,你愿意在谁手下干活?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蕴涵着让人为之着迷的艺术魅力。就人物形象而言,全书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而其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操的《短歌行》是出现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古诗,高中学习这篇课文时停留在字句的表层意义上,再读有了两点新的收获。第一,对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二,通过对用典和使事的考证和分析,对诗歌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袁绍和曹操一起兴兵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问曹操:"如果这次兴兵不能胜利,我们以后将依靠什么来完成大业呢?"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看似是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而事实上,作品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作者将人的完整性完全在曹操身上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为将、为帅之道,首在用人;而用人之道,难在用“难容之人”。何为“难容之人”?“难容”者,即通常用人者“难以容忍”之人也。 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典,不难发现曹操正是善于用“难容之人”的人。其实,曹操其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颇具进步思想的人才学家,其在识人用人的个案更是堪称典范。一次,他与袁绍对话,充分显现其不同凡响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8.
这里简单说说曹操、刘备、袁绍、孙权、董卓几个诸侯的用人! 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成功的无疑是曹操! 曹操用人基本上做到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看曹操手下的人才,郭嘉、荀家兄弟、程昱、贾诩、诸位夏侯和曹家将  相似文献   

9.
曹操与同学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  相似文献   

10.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18路 诸侯借镇压叛乱为名,纷纷拥兵自重,东 汉政权由统一走向分割。经过一番角逐, 董卓、袁术、袁绍、刘表等军阀政权相继 土崩瓦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靠东 汉强盛根基在北方建立霸业;孙权凭父 兄经营东吴多年,借长江之险及土地肥 沃而独霸一方;刘备,早期靠编草席为 生,却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思路,白手起 家,最终建立了西蜀,与北魏、东吴成三 足鼎立之势,开创了一个具有76年历史 的三国时期。 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既无"金融 资本",也无"一城一域",个人能力更不 及曹操。他少时不喜读书,只喜弄狗养 马,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其为 人忠厚、侠义、善交友,更长于"人力资 本"运营投资,这正是他成功的企键所 在。以现在角度看,刘备不愧是一位英明 的"董事长",一位"聚才高手"。  相似文献   

11.
周治 《人才瞭望》2014,(6):63-64
企业管理的核心为用人,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在今天企业竞争激烈的商海中,谁拥有的人才多谁拥有的市场份额就多,谁就能主导潮流。谈到企业用人之道,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极会用人的人,三国鼎立唯曹操所在的魏国强大是有原因的。假如今天曹操是一个企业的老板,那么他的择人、用人就值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用人之道,他十分清楚"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相似文献   

12.
冷成金 《人才瞭望》2014,(11):106-106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有天下。以柔克刚是中国人处世治国的梦想,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以刚克柔者多,以柔克刚者少,刚者多胜,柔者多败。然而,"柔道"的妙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明君。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令教:三国时代的政治家曹操十分重才,对儿子要求也很严,还特地颁布了一个《诸儿令》,意思是:"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  相似文献   

14.
曹操遗嘱     
曹操遗嘱东汉末年,66岁的曹操在洛阳去世。按我国古代惯例,像这样一个帝王的葬礼一定很隆重。可是,曹操的葬礼却非常简朴。曹操临死前,把儿子和心腹大臣唤到身边交代:“现在天下还未安定,不要按照旧有的丧葬制度办。我有头痛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我死后,不要忘...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分析阐述,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中给予我们以崭新的启示。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  相似文献   

16.
公元199——200年,袁绍与曹操战于官渡。袁绍拥军十万,曹操仅领兵二万;袁绍粮草充分,曹操粮草匮乏。双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依常规,胜利应在袁绍一方。但战争的结局却突破常规,胜利属于了弱小的一方。曹操因此为历史写下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群雄中的霸主地位。 袁绍为什么在巨大的优势面前输掉战争而曹操却在绝对劣势下赢得战争?其关键在于用人。  相似文献   

17.
俗称社会人物复杂多样,便叫做"三教九流";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莫测,就叫做"五花八门"。其实,在古时候,"三教九流"与"五花八门"都有所指。"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相似文献   

18.
《说文》曰:"走,趋也。""趋",就是"跑"的意思。"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挥动双臂用力向前奔跑。金文"走"的上半部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增加了一个"止"字,"止"就是脚,突出用脚奔跑,有了会意的成分。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那么古代的走是用什么代替呢?是用"步"代替的。《说文》曰":步,行也。"《礼记·祭义》:"跬步而不  相似文献   

19.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  相似文献   

20.
说起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一个个"点"状遗迹早已为人熟知。而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文化遗产由"点"变"线"。"像一粒粒珍珠串成的项链一样,丝绸之路是由一个个文化景观穿成的文化路线。"来自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的罗恩·范·奥斯指出,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大型文化线路,其文化价值是由整条线路的文化景观共同支撑的,而大型文化线路将面临的必将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