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各地媒体上多有报道称,某某摘取了"省状元"桂冠,另一位某某成了"市状元"。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本地高考名列第一者称为"状元",其实,此状元非彼状元。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者称为"元",不同级别的考试产生不同的"元"。明、清两朝的科举考  相似文献   

2.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科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相似文献   

3.
古代面试ABC     
"唐代"科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但科举及第仅是获得了入仕资格,真想当公务员的话,还得参加吏部举办的铨试。铨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道程序,笔试内容"一曰书,取其楷法遒美;一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就是能用一笔优美的楷书写两篇条理流畅又富有文采的公文。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 《人才瞭望》2016,(21):72-7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绽的斗争史. 外帘官 简单来说, 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 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 只决定名次.  相似文献   

5.
陶易 《人才瞭望》2016,(21):70-71
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总共产生过900多个状元. 尽管历朝历代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多有变化,选拔方式也不尽相同, 但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考选, 能在几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 状元的文才学问以至书法大都堪称一流.在一般人看来,状元都是凭借学问渊博与文才出众而金榜夺魁的, 其实在皇权至上和避忌重重的封建时代, 状元的选拔往往存在各种变数.  相似文献   

6.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关各种比赛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其实他们都用错了。其实,"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  相似文献   

7.
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制,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书请罢废科举,清政府当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同时宣布自1906年始所有级别的科举考试一律停止。自此,科举制寿终正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的颁布,"凡进必考"已成为事业单位进人的主渠道,也成为社会关注"敏感"的热点.新密市人社局将"三严三实"标准融入公开招聘工作中,提出"三严三公"的总要求,即严密组织考试,严格考试程序,严肃考试纪律,全程公开、公正、公平操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  相似文献   

9.
叶传龙 《人才瞭望》2011,(12):57-57
针对近年来考试泄题事件频发现象,相关专业人士建议——近年来,考试泄题事件频发:广西公务员考试泄题、全国监理师考试泄题、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泄题……一场场严肃的考试变成了荒唐的"逗你玩",考  相似文献   

10.
吴文新 《人才瞭望》2017,(12):12-13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地方加强人事考试工作的管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任用应充分发挥行政事业体制对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笔者以乌鲁木齐市人事考试工作为实例,结合所从事人事考试的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目前人事考试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考"3+X"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的内容在向"广"、"宽"、"综"的发展,对我们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培养自身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运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落第写就《聊斋志异》 蒲松龄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他倾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3.
陶易 《人才瞭望》2015,(5):94-95
在中国历史上,官宦子弟往往享有不少特权,无论品德优劣、才学高下,仅凭其出身就能跻身仕途,坐享富贵,如历朝历代都有荫封入仕的规定。隋唐以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诞生,终于给天下的寒门士子开启了一扇出人头地的大门。在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以后,虽然荫子制仍然保留,然而很多官宦子弟却并不看重,主要是世人认为与科举及第相比较,萌封与捐官都算不上“正途”出身,日后的仕宦前景一般也不如进士及第者。  相似文献   

14.
张雷 《人才瞭望》2017,(19):14-16
一、基本情况 1.政策背景随着《公务员法》 的贯彻实施, 考试录用成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主渠道,坚持"凡进必考",有效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但由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体是高校毕业生,也带来了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 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偏少的问题, 为社会所诟病.  相似文献   

15.
陈峰 《人才瞭望》2013,(3):92-93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胜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有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16.
《大唐语林》记载:有个深得唐玄宗欢心的“方伎供奉”,他的女婿王如泚参加科举。他就请求玄宗开恩帮着女婿及第(录取)。玄宗答应并命令礼部:科举考试须取王如泚及第。试后,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如泚进士的情况报告给宰相。宰相问:“他的文章能达到录取的标准吗?”侍郎如实回答:“介于及第与落第之间。”于是,宰相说:“那就不能让他及第。科举是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宰相否决之后告知皇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相似文献   

17.
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在印度北部一群学生裸体拦火车示威,他们要求取消号称"世界最难国考"的印度国家公务员考试(CSAT)。理由是目前的考试过分强调英语,对印地语学生不够公平。这是英语惹的祸吗?印度媒体认为,这反映出存在已久的社会问题。在印度,考上公务员意味着一步迈入了上层社会。那么,印度"国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考试制度?贫穷学生和富裕学生是否能够公平竞争获得当  相似文献   

18.
当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非常小的分数差会让人很失落. "行测多做对几题,名次就会提前,结果也许就迥然不同""哎,行测很多题都不该错的,都是很容易的"类似想法,独自黯然神伤. 如何在下一次考试中,让行测分数提高,成为失利后的首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各省公务员考试临近,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开始各显"神通",争夺生源。那么,这些辅导班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神通广大?记者对此  相似文献   

20.
古代,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日子,也是“扫盲”的时候。
  古时的教育机构,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等,到地方上的州学和县学,层层具备。不过,哪怕是最基层的县学,入学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负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举为目标。可若非志在科举,仅仅是出于“扫盲”,又该往哪儿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