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伍振 《社区》2014,(6):46-47
到了天津,若想大致领略一番古味、文化味,最佳去处莫过于古文化街了。天津古文化街位于老城东门外、海河三岔口地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天津最早的集民俗、宗教、文化、商贸为一体的老街。  相似文献   

2.
刘宝童 《社区》2013,(21):47-47
关于天津小白楼的历史,随手翻开一本有关天津的史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而它的名气,不仅天津人熟悉,就连外国人也知道天津有个小白楼。小白楼为何如此有魅力呢?那还得从小白楼地区的形成和发展说起。  相似文献   

3.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来的交流与接触,又使天津民众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交流又抵抗的状况渗透在天津文化中,就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化既开放又保守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瓷房子     
伍振 《中国农村》2007,(11):36-39
天津城很有味道,当然,这种味道不仅仅只是香喷喷的狗不理包子和说学逗唱的相声,比如,还有天津的小洋楼。曾经的法、美、德、意、日、俄等九国租界让天津成为万国城市博物馆。像上海的外滩、青岛的红瓦绿树,天津的外国建筑同样独树一帜,难怪毛主席也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  相似文献   

5.
9年前,林成第一次来天津,和众多初次来津的观光客一样,“天津看上去灰灰的。”令他没想到的是,两年以后,自己却会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然后毕业、创业、结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天津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下,频繁的行政区划更迭和多国势力在天津的角逐,华洋杂处铸就的市民性格特征成为天津犯罪小团伙滋生的社会背景;当时天津犯罪小团伙数目较多,有十大恶、玫瑰党、摩登破坏团等,其作案动机、手段各异;天津犯罪小团伙的活动与作案目标、与其他社会势-力和文化风俗的冲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玉林,1934年12月出生,湖北省建始县人。现任天津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现代无形资产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会长,《现代会计》主编,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审计研究》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以来一直从教,  相似文献   

8.
天津砖雕艺术植根于全国砖雕艺术蓬勃发展的土壤之上,其工艺精湛,构图充实,刻画深入,在我国独具特色。天津砖雕不仅有着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其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从文化整体的高度,对天津砖雕艺术表现、题材所折射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3,(21):14-14
天津读者李大爷:一到6月份,天津就正式进入了汛期,往年这个时候,我总是忐忑不安,生怕下大雨时家里屋顶漏雨。我家住在顶楼六楼,由于房龄较长,屋顶破旧不堪。  相似文献   

10.
Emma  邱扬图 《中国农村》2009,(8):54-56
天津对于北京人来说,是个伸腿儿就能到.但却与北京有着不同气质的另一城。周末去天津,看看老房子,听听老段于,轻松一日游,花不了几个钱,又别有一番味道。  相似文献   

11.
经过明朝二百多年的培养,天津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到清代前期,天津地区普遍出现僧俗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雅集活动的现象,僧包括和尚与道士,俗主要表现为文人,他们基于对文学的兴趣以各种形式聚集,促进了当时天津僧俗文化的发展,是天津文化教育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文主要探讨了僧俗雅集的三种形式以及活动背后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并对僧俗结成诗社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展现当时天津地区文化繁荣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蜀府在明代50座藩府中长期独享“忠贤”之名,其从分封之始即根据蜀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以礼教守西陲”的策略,并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在有明一代一以贯之。相对明代其他藩府,明蜀府政绩卓著、贤王辈出,深受士人和蜀民爱戴,屡次被朝廷表彰,忠贤之名广泛传播,是明朝“大一统”的缔造者之一,清朝在修《明史》时评价其为“蜀中二百年不被兵革”的核心力量。但学界对蜀府的研究严重不足。翻检史料,加上田野调查,可以发现,蜀府始终坚持“事君以忠”,在蜀地提倡文教,对儒释道大力扶持,还协助朝廷完成对茶马交易的有效控制,巩固了西南边陲稳定,树立起了“忠贤”形象。同时,蜀府在不违背“忠”的前提下,“辟土田以积其糇粮”,长期享有“天下首富”的地位,积极向上助大工,为军队捐饷,对地方公共设施慷慨捐助,成为塑造明代四川人文精神的核心力量。蜀府履行藩职的策略,发展了历史上“河间”“东平”之贤,创造出独特的“忠贤文化”,这是在明代体制下明智的生存之道,是明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藩府。  相似文献   

13.
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明代,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解决"淫祠"的存在与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毁"淫祠"活动在弘治到万历前期达到高潮,是明代统治者改革潮流中的一个支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过程中,地方官员扮演了毁"淫祠"活动的积极建议与实施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词话>存在一种"五果五菜"用菜礼制,它是由五种干果、五种肉食组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饮食风尚,这在明代人所撰的史料、笔记、地方志及小说中都有大量描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明朝统治者政治上的提倡,历史上的承继,明代经济生产方面的特征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明德”一词始见于先秦文献中,但因强调其伦理内涵而未突出哲学的特质。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从《大学》中重新发掘“明德”,除接续经学家从道德伦理的维度解读“明德”内涵的模式外,在理学的范式下既精致地阐述“明德”须先“为己”,又分别从心、性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明”“明德”的问题。而对“明德”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理学家深化其在理学论域内的哲学内涵,还是他们重构“天下一家”王道理念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天津商人与社区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益于漕运、海运等长途贸易和长芦盐业,天津在清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移民。与隶属官、军两籍的明代移民不同,清代移民多是以经商为目的。经济利益与城市生活将这些居民联结成一个新的社区,而以商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对于社区意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石点头>是明末著名的话本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谶应现象.<石点头>文本对谶应现象的运用,继承了话本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谶应现象的自觉运用,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故事主题的烘托以及氛围的营造,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西游记》于明代中后期问世以来,从心学角度探求作品之大旨成为《西游记》研究的主线,且在当代仍有广泛的影响。石钟扬先生提出谢肇淛“求放心”说有违《西游记》大旨的疑问,对于深入认识《西游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在立论和证据方面存在着诸多偏颇,对心学与《西游记》的关系、“求放心之喻”的主题观似不能作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代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沈阳中屯卫(寄治),另外还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和沧州守御千户所。“从征”和“谪发”是河间府军户的特色。明初卫所人口迁徙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通漕”与“变漕”——明清漕运法规变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漕运关涉国家命脉,为保障漕运而制定的各项漕运法规也因此较为严格。明清易帜,漕运之制虽大多被相沿承袭,但有关法规如选补官丁、回空限例、运漕脚价、沿途攒运、船帮额数、扣追欠款等却发生了部分变化,总体呈现愈加细密、严厉的特点。这些应时之变,既是明清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立法与执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